我的朋友送给我一本书,书名为《也无风雨也无情》,读来颇具禅意。阅读该书,细细品味,引发了我对“无”的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就是“没有”。在数学上就是“0”。但从哲学的角度看,“无”具有非常丰富的哲理意蕴,充满着禅意。
哲学家和常人关注世界的方式有所不同,常人只关心当下之“有”,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哲学家不仅关心当下之“有”,而且不懈地探索和思考着当下之有产生之前的潜存状态(“无”)和当下之“有”消失之后的永恒精神和灵魂(“无”)。哲学是人类的灵魂,哲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发现者和铸造者,以哲学的方式把人类生活和生命的永恒 精神和灵魂展现出来。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本身就是“无”,“无”是“有”产生的根源,也是“有”的永恒存在形式;“无”是人类精神的崇高,人格的高大;“无”是方法的超越,是大师的境界。哲学智慧的精华就是启发人们从“无”中发现“有”,思考“有”。创造“有 ”,并把“有”升华为“无”的境界。
1、“无”是“有”产生的根源,也是“有”的永恒存在形式。
“无中生有”。这句话的日常意义是说,某些人添盐加醋,造谣生事,无事生非。
但其哲学含义是说,“有”生于“无”,“无”是“有”产生的根源和前提。“有”是从“没有”来的,某物不存在是“没有”,存在是“有”,存在之“有”是从不存在之“无”来的。正像一个小生命没有出生之前是“无”,出生之后就是“有”,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就是存在,就是“有”。生命本身就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事物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但我们由此再向前推理,一个小生命出生前并不是真的不存在,它是存在的,它存在于娘胎之中,只是没有呈现出来,人们看不到它,但用科学仪器是可以检测出来的。母亲怀胎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孕育过程,这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就是“无”。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不是“没有”,而是处于孕育过程中,没有呈现出来的潜在状态,当这一潜在状态呈现出来时,“无”就变成了“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有”是存在的,是人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无”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看不见的东西。这样说。符合常理,也很简单,它符合科学的、经验的思维方式,但未必符合哲学的思维方式。看得见的肯定是存在的,但存在的未必看得见。“看见的”和“存在的”并不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当一个生命存在于母胎中或存在于父母双方的生命基因中时,它是存在的,但却看不见;在它出生之后就能看见。这就是说,潜存状态的生命是看不见的,但它却存在着。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无”,但却不是真正的“无”,而是“无”中之“有”;当一个人的生命终结了,他的肉体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人们再也看不到他了,就是“无”。但他的生命轨迹依然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中,他为人处世的方式,他对家人的爱,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仍然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即使是一个罪犯,一个匪徒,一个不屑之子,他的肉体生命消失了,人们对它的痛恨之情依然存在。这一不是真正的“无”,而是“有”中之“无”。从这一点上看,“有”是生命本身的存在,是肉体的存在;“无”则是精神的存在,灵魂的存在,精神和灵魂的存在才是永恒的存在,精神不朽,灵魂不死,“无”是肉体生命的永恒精神和灵魂。
2、“无”是人类精神的崇高,人格的高大。
无欲则刚,无容乃大,也体现了“无”的哲理涵义。
“无欲则刚”。“无欲”是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有欲”是人类世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没有欲望的,但它的力量却是巨大的,例如地震、火山爆发的摧毁力量是人类难以想象的;而“有欲”的人类世界力量则是相对弱小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虽然也可以用“巨大”二字来形容,但与自然界本身的力量相比,仍然是弱小的。“无欲”的自然世界因其具有巨大的力量是一种刚强,“有欲”的人类世界的力量则是一种软弱和渺小。“无欲则刚”也常指人的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是说没有私欲的人是刚强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有私欲的人则是渺小的、软弱的。“无欲则刚”彰显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人格的高大,是一种“大我”而非“小我”。
“无容乃大”。简单来说,是说没有容貌的是高大的,而有容貌的则是弱小的。但仔细推敲这句话的涵义时,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奥妙和玄机。“无容”不是某物没有容貌,没有外貌特征,而是其外貌特征不是在人的视野之内,超出了人的视野所能容忍的限度。例如一座大山,人们不能完全看到它的全貌,它是高大的;反之,一座小山或人造假山,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他的全部,它则是相对弱小的。这句话的准确含义,应该是超出人的视野之外的、人们不能完全看到它的面貌的东西是高大的。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对象物的高大,而且也体现了人类精神的崇高,人的崇高不在于其外貌,而在于其精神的崇高。
3、“无”是方法的超越,是大师的境界。
“无法胜有法”,“无法乃为大法”。这两句话是说,人们在做事情时,不要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学派、某一门派的独特方法,而要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学派和门派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成就大事业。
“法”是指某一学科、学派和门派的独特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固守某一学科、学派和门派的独特方法,就是“有法”。“无法”不是没有方法,而是不固守一家之法,一派之法,超越了一家之法、一派之法,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学科、学派和门派的方法,经过融合、提升,把这些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方法。因此,“无法”高于“有法”,胜于“有法”。郭靖的资质智商并不算高,但他不是固守一家之法,而是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门派的方法,因而才能战胜所有的对手,成为武林高手。科学研究也是这样,不固守某一学科、学派的一家之法,广泛地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和学派的方法,才能取得惊人的科学成就,成为科学大师。固守一家之法,可以成为科学家,但不能成为科学大师。立志于科学研究,对科学研究有所追求的人,不要为某一单一学科的思维定势、方法所限,而要博采众长,超越单一的思维定势和方法,向着科学大师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