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真是没想到


 
 
今天下午我在市区开完一个紧急会议赶回坪田,刚下车,就接到市文联副主席刘甫梅女士的电话。刘主席在电话中说了一句话就让我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周书记,祝贺你!”我回答了一句刘主席,我没有什么值得祝贺的事情呀。”“今天的《成都晚报》上有一篇文章提到了你,你上了成都的报纸了。刘主席在电话那头告诉我。
 
“哦~是吗?”我赶紧跑到办公室,开启电脑。我在百度搜索中敲入成都晚报 周宏忠随即,便出现有数十条有关成都晚报周宏忠的链接。再打开链接一看:原来是该报记者就各级官员实名开博为题材写的一篇述评性新闻稿《官员实名开博:体现无畏?》(如图)。
 
 
 

 
 
 
 
这篇稿子就当前一些政府官员的博客受到越来越多网友关注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文章从博主的态度和网站的说法两个方面,分析了官员博文受网友关注且多数被追捧的原因(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和北美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也分别对这篇稿子进行了转载)。其中,有一段话提到了我——一名党和国家最低领导人(我们基层干部平时都这样戏称自己):
 
据统计,目前活跃在强国博客中官衔最大的博主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20062月初次开博时,他的身份为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经过两年的耕耘,博客更新共计275篇,网友评论4622条。官衔最小的博主是广东省南雄市坪田镇党委书记周宏忠,心系国内外各种大事的他所写的每篇文章都能引来不少网友驻足,从2007329日开博以来已写下各种杂评、时评共计377篇,也因而赢得了人民网“2008两会优秀评论员博客称号,成为了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时评家
 
 
附:成都晚报文章
 
官员实名开博:体现无畏?
官员博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 且多数被追捧
 
  曾因实名制上网反腐而名声大噪的湖南株洲纪委书记杨平,近日又在人民网强国博客上“安家”了,短短数日,已吸引上千网友前来“拜访”。据本报记者观察,在杨平“进驻”强国博客开博之前,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江苏省宿迁市市委书记张新实等官员就已在这里安营扎寨,甚至还有了各自的“粉丝”群。实名制官员博客,大多受到了网友的追捧,不少网友还留下建议、意见,希望藉此参与到参政议政中。但也有个别网友对官员开博表示不解,个别人的留言甚至带有很强的攻击性。那么,官员实名开博,到底是什么现状呢?
  博主态度:
  开博是一种无畏的革命精神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称:之初开博的目的,只是想拥有一个私人思想碰撞的港湾。但不料,博客推出后,立即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他不仅荣获了“2006年度十大责任博客”“2007年度十大名博”的称号,还就此推出了集合博客文章、网友评论而成的著作,信心倍受鼓舞。
  2006年4月,廖新波先在新浪博客,以“医生哥波子”自居。很快,人民网强国博客发现其如虹人气,对他发出了邀请。同年5月30日,他在强国博客中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截至昨日,该博客内的文章已达960篇。
  廖新波并不否认官员身份为他带来的“权威性”。他的博文时常会涉及医患矛盾等医疗行业问题,由此也引发了此前广受社会关注的“误诊门”“维生素门”等事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位领导来干涉我开博客一事。官员到底该不该开博客?官员到底该不该在博客上畅所欲言?我个人认为,只要不违背党纪国法,任何问题、任何声音、任何思想都应该让它存在。”廖新波说:“之所以开博,是因为心底无私,是一种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个博客,已经成了我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了。但补充始终是补充,绝对不能成为主流,也永远替代不了正职工作。”“所以,我坚决反对某些地方要求官员都去开博客的做法,更反对把开博作为衡量一个官员政绩的手段。”廖新波说,继5月中旬整理出版《变革时代的医院管理》一书后,现在,他又在校对根据其博客文章和留言整理而成的一本书,书名暂定《医改何去何从?——一个博客官员的政治情怀》。
  网站说法:
  官员博文更易成为热点话题
  “2006年2月‘两会’期间,我们邀请了一批委员代表在网站开设博客,其中就有一些官员在内。这算是现在官员博客的最初雏形。虽然现在在网上开博的官员不少,但时常与民众互动、感觉比较活跃的官员博主只有20多位。这些有思想、有文笔的官员很受网友欢迎,他们所写的博文也较其他人更容易成为热点话题。”说起“官员博客”,人民网强国博客负责人张爱敬做了一个“小结”。
  据统计,目前活跃在强国博客中“官衔”最大的博主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2006年2月初次开博时,他的身份为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经过两年的“耕耘”,博客更新共计275篇,网友评论4622条。“官衔”最小的博主是广东省南雄市坪田镇党委书记周宏忠,心系国内外各种大事的他所写的每篇文章都能引来不少网友“驻足”,从2007年3月29日开博以来已写下各种杂评、时评共计377篇,也因而赢得了人民网“2008两会优秀评论员博客”称号,成为了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时评家”。
  记者 薛玲
 
 
  ○网事酷评
官员上网第一课
曾颖
  不管承认不承认,我们已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漠视甚至仇视网络,在不加了解的情况下便对其否决排斥甚至封锁,显然是愚不可及的。就如同以往的各个信息时代一样,在报纸、广播和电视最初出现的各个历史时代,总是先掌握并运用它的一方,占得胜利的先机。因而,在一个拥有2.5亿网民的国度里当官,如果不会上网或不懂得网络规则,是多么不可理喻的事情?要知道,这2.5亿人中,多数是可能决定社会发展走向的动力人群。
  于是,我们看到,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包括周老虎在内的许多社会事件,也因为有了网络元素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精彩。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投身于网海中,或倾听民意,或发表想法和看法,利用网络这种新时代的沟通工具与广大群众进行沟通。从媒体上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广大网民,对此也表示欢迎,将之视为政坛新气象。
  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目前,以实名上网的官员还不算多数,一些官员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上网还有一些顾虑,而且,在现实中处于强势的官员们,在技术和话语能力都处于弱势的网上,也确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需要学习。这种学习,显然不是技术性的发帖顶帖或用火星文俯卧撑之类语言和网民进行对话。比之于明晃晃的面对面对话,网上的交流还是能显出其在平等方面的优越性。每个ID大致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一次跟帖都只能提一次帖,每个人的发言都可以引人支持,也可以遭人反对,也可以被人漠视冷落。在网上,每个ID都是平等的。
因而,官员们上网第一件事,便是以平等的心态面对每个ID,并耐心看各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言论,从中找到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在欣喜于每一种有益的收获的同时,也要平静地面对不期而至的板砖,这也许是听取真实声音的代价之一吧,当然,网络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