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财富圈还是文化圈?


半杯水,有人看到水,有人看到空杯子。

 

    前不久,南方人物周刊做出了“诊断”:四川人是天下人的盐。流沙河、魏明伦、柏桦、谭鱼头、杨毫、蓝新国、杨勇等均在其内。文人商人皆有。“诊断”使印象四川人平稳着陆于形象、生动而具体对“盐”的描写之中。这就是否就意味我们对四川的地域文化、人文经济概念理解和城市的发展有更深的意义呢?

    我看见的是装盐水的杯子。。。。。。

    南方人物周刊“诊断”的后面,隐含着一个难题,即如何定义与盐水相配套的杯子。在意图讨论环境与文化有没有关联时,忽略了区域经济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老办法是走传统路线,将一个城市分为三个要素,即:历史及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经济实力。既然此次的入选人物以成都为主,那我们就不妨把成都当成无色彩、无框架的杯子,有待上色和定性。

     成都是一个适合文化恣意成长的城市,这个城市有很多圈子。。。。。:成都著名的酒吧“白夜”和它的主人翟永明,“原创音乐基地”小酒馆与唐蕾,上个世纪80年代,成都的诗人创立的“非非”、“莽汉”两大诗歌流派,连春树都来成都,向成都前辈诗人请教。3000年历史的成都,到了今天,空气里的每一个因子都充溢着特有的文化气息,呼吸之间传递着文人特有的情愫和矫情。

    地图上的成都像一张八卦图,规则,又似乎充满了玄机。从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才子佳人”成都,到三国时期的“武侯”贤智成都,再到盛唐李杜的诗酒成都,成都与历史文化发展相互融合辉映。

    2006年的今天,成都市政府投资12亿改造两条不足400米的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有朋友感慨地说,“12亿耶,可以把那条街道用钞票包起来。”。海外资本的涌入,成都俨然成为世界500强必争之地。外地人来成都,不得不感叹,这个城市既是文化的又是富裕的,私家车拥有量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三,并且在全国以每年的10%最快速度增长,十几名成都商人开私人博物馆,就连新津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泥水匠”也花费百万,将在岷江边上自家的餐馆改装成文物博物馆。成都人将经济财富演绎的淋漓尽致。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成都伴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从浅水走向深海,在城市化浪潮的奔涌下,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起点、西部城市轴的中心,成渝城市圈,北拉西北,南带西南,东联华中,西引西藏,成都已是西部目前惟一形成城市经济圈的区域。

     成都,这个全民享乐的城市,人们休闲地享受着财富与文化交织的两栖生活。

    这让我想起张艺谋给成都拍的宣传片,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成都是什么圈?

    引用杨黎《大音棚夜总会》的诗语:有时候谈诗歌/有时候谈生意/有时候谈女人/有时候谈得疲倦了/站起来正想走/又来了几个客人。这就是成都人的写照。也许连成都人自己都说不清,文化与生意是什么关系?自己身处何圈?问题也许不在于成都是文化圈还是财富圈,而在于这“半杯盐水”被全国人民所关注。

     南方人物周刊的“诊断”已经结束了。而我们的话题似乎还要延续,在文化中探索财富的内涵,在财富中寻求文化的踪迹,《某杂志》推出的“蓉商文化”对此事的讨论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