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中国人没有“静”的风度
——与汪华斌先生商榷
读了汪先生《现代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静”的风度?》一文后,深有同感。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静是一种心态,静是一种感悟;静说说容易,能够使心真正的静下来很少有人做到。”不仅仅是中国人无法做到,整个人类,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无法做到。
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之初,就把它设计为充满竞争的世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法则使这个世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带来了血雨腥风。鲜美的绿草供食草动物吃,食草动物又成为食肉动物的美食。大自然正是靠这种食物链来维持世界的平衡,也正是靠这种血腥的淘汰来保持物种的优化和进化。谁也无法违背它。可以说,宁静只是少数人的一厢情愿!
市场经济之所以有那么强的生命力,就因为它是按照自然法则来设计的。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引进了竞争的机制。竞争才有生命力,但同时竞争也带来了压力和血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人说得好:市场如战场。既然是战场,就免不了会出现流血,就免不了会有牺牲。正好先生所说:“宁静恐怕只是一种崇高的期望;因为没有人能做到。权势者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不会宁静;而利益缺损者要去争取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同样也不会宁静;因为我们社会的人都是当事人,所以没有人会是宁静者了。”在市场经济大的环境下,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宁静”。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西方引进的,是向别人学来的。它只能解决懒惰问题,解决发展问题,但它解决不了血腥问题。只要你搞市场经济,就无法回避残酷竞争,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甚至是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即使是欧洲市场经济发展到比较成熟的国家,也无法解决这一难题。没有“静”的风度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问题。不仅仅是人类做不到,而且是所有的有生命的物体都做不到——因为它们为了生存都要与大自然抗争。所不同的是:大家抗争的形式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