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心解——我做记者三十年


袁袤翔:“渐入佳境”心解
——我的三十年记者生涯及人生感悟


“传媒敬业三十年,为人作嫁无悔怨。一扇心窗三只眼,热风吹雨我畅言”――这是我的业务小传。

三十年的记者生涯里,我都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从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到主任记者、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青年记者》“新闻三十年,追忆与思考”征文启事勾起了我的怀旧情结,情不自禁地做了个盘点,有了些感悟,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 感悟之一:“渐入佳境须奋力”,但“奋力”不是暗夜孤独的苦斗,不是歧路寻羊的浮躁。“奋力”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专一,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

我的专一与执著,主要体现为爱、学、勤。

爱即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我对新闻事业的钟情与热爱,起因很偶然:高中毕业那年秋天,生产队长要我写稿表扬队里的“扶犁手”。我观察了几天,憋出一篇表扬稿,登在黑板报上。“扶犁手”很高兴,不仅干劲倍增,还主动撤回了向集体要鞋袜、要雨衣的申请。一冬天,他把好几百亩地耕起来,还把耕地复收的地瓜切晒成瓜干,全部交给了集体。我由此看到了新闻的社会功能,进而渐渐入迷。很快在全区乃至全市业余新闻报道队伍中脱颖而出,于1984年8月应聘成为农民身份的广播记者,由此迈步走进了专业新闻工作的圣殿!

学即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对新闻事业的钟情与热爱只是一个起点。随之而来的,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于是,我开始了艰苦的自学,完成了大学中文专业的全部课程,使写作功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如 1982年发表的长篇通讯《女支书勇刹毁林风》,采访时,20多件事例,件件都很感人。写出来,却是长长的“流水帐”。借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著名通讯中运用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突出主题的“轮辐向心”结构法(这是我独创的称谓),我精心筛选了“挺直腰板碰硬的”、“散亲也不毁规矩”、“力排众议罚弟弟”三个典型事例,从对别人、对亲戚和对家人三个侧面,刻画了主人公的铁面无私,获得了成功。像后来的《春在溪头荠菜花》、《雏凤清于老凤声》、《“溪涧”归海作“波涛”》、《淑女龙泉情更浓》等等诗情标题,大都是信手拈来,贴且自然。

新闻是时代的吹鼓手。新闻人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的脉膊,着重强化自己的政治主见、政治预见和政治远见,提高敏锐性和洞察力。1978年秋,有一个大队将200亩没有水浇条件的山坡地没打畦田抢墒播种,既加快了秋种进度,又保证了播种质量。但是,上级要求“不打畦田不许种”,他们受到了严厉批评。于是,我采写了《从实际出发是不是另搞一套》的评述式新闻,刊发在市报头版头条。又写了《从实际出发何错之有》,引起了《大众日报》高层的高度重视,刊发了内参,对推动当时全省“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习使我的新闻采编实践事半功倍,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县级广播电视系统对上报道用稿最多、获奖最多的记者之一。

勤即勤奋,勤能补拙。

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倾听人们的街谈巷议,这叫“捕风捉影”;把捕捉到的信息认真分析思考,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再靠腿勤、口勤,深人采访、核实、发现与发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再经分析思考,提炼主题,选择角度,谋篇布局,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这就是手勤了。手勤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改造制作,力求材料与主题、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还要锤字炼句,“唯陈言务去”。这样才能写出精品来。

要做到“勤”还必须保持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精神状态,自觉当好“24小时记者”。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我的新闻实践无处不见“勤”的功效。为了系列通讯《大北洛精神文明记事》这篇全省好新闻,我寒冬腊月在这个村住了一个星期;为了《“顾大胆”商品生产兴衰记》这篇省报头版头条稿,我和农民顾克诚一起在他的果园里劳动谈心;为了及时报道京杭运河1988年“7•24”沉船事故,跟踪采访通宵达旦,一天粒米未进;为了把握1993年“8•5”抗洪抢险宣传报道的深度,在家里惨遭水泡之际,毅然冲进大雨,加入抗洪行列,直到深夜方归;全区300多个村,村村都有我的足迹。1989年荣获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全省87位,我是唯一的最基层记者。


● 感悟之二:“渐入佳境须奋力”,但“奋力”不是为了“云端回首”的瞬间快感,不是为了“锋芒毕露”的自我显现。“奋力”是正视责任、履行使命的“义无返顾”,是无私无畏、扶正祛邪的“凛然正义”--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讲真实、讲真话、讲真理,是其优良传统。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反映舆情,引导舆论,扶正祛邪是其使命。因此,肩负这一使命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无私无畏的胆略气魄。

1975年夏,我所在的生产队兴师动众大搞形式主义的“金镶边”工程,在田间管理大检查中夺得了“流动红旗”。群众气愤地骂这是“踢饭碗的买卖”。骂声中,我看到了社情民意,写了一篇批评形式主义的评论。稿子在新闻媒体刊播后,领导上对形式主义之风给予了批评,对检查评比结果进行了纠正,群众也起来自觉抵制形式主义,从而减少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从那时起,我看到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并坚定了讲真实、讲真话、讲真理和扶正祛邪的信念。于是又有了那篇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的《庞清允老汉的伤心事》。

1980年秋,我们村撤换护林员引起风波——护林员庞清允老汉因“不负责任”被撤换,庞清允本人不服,找到村干部叫屈。经过了解,原来庞清允护林铁面无私,因而得罪了不少人,受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报复。本该为其撑腰壮胆的干部们却不敢得罪人,助长了毁林者的嚣张气焰。庞清允深怕再遭报复,面对毁林者便欲管不敢,欲罢不忍,由此落下个“不负责任”之名。面对这一事件,我意识到,庞清允老汉的伤心事不仅伤了庞清允老汉的心,也伤了所有热爱集体,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人的心;庞清允老汉的“不负责任”是干部们“不负责任”直接造成的。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激励下,我谢绝了好心人的劝阻,顶着压力采写了《他为什么“不负责任”?》、《庞清允老汉的伤心事》和《干部一定要敢于扶正祛邪》等报道和评论,分别在《中国农民报》、山东电台等10多家媒体刊播,《中国农民报》加了“编后话”,省电台还编发了几组“听众来信”,对“干部一定要扶正祛邪”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自1984年从事专业新闻工作来,我先后又有近百件批评性报道在各级刊发,均收到较为理想的社会效果。如1988年教师节前夕采发的《打伤教师岂能逍遥法外》,采访时,有关单位纷纷以种种理由推诿,还有人正告我“别捅漏子”。然而,打人者的有恃无恐,被打者的哀告无门和有关部门的推委放纵,让我岂敢“少说为佳”? 稿件在全国10数家权威媒体刊播后,省委一位领导同志亲自批示“限期查处”,终使打人者在案发4个月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象《贷款吃喝拿送,越穷越大胆怎么得了》、《邮箱半月不开,积存邮件三百》、《浴池出租放录像,妇女哀叹洗澡难》、《农村电价缘何居高不下?》、《电霸作风真霸道》、《弱女街头裸体受辱,众人围观无人相救》、《劣质蚕种坑苦蚕农》、《分配农用柴油的附加条件太多》等报道,采写时,都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敬告:“不要抹黑”。对此,我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秉笔直书,仗义执言,赢得了各界的普遍好评。

当然,本着内外有别,注重实效的原则,我还利用新闻记者和政协委员的双重身份,积极开展内部监督。如前几年邮电部门向电话用户开征“电话费保证金”,什么时候不用电话了,“保证退还保证金”。否则他们将会长期无偿占用这些“保证金”及其利息。接到群众投诉,我以类比的方式就此提出质疑:假如农民也征收吃粮保证金,什么时候吃粮者不再吃粮了,保证退还保证金,如何?从而迫使这一行业垄断性收费“流产”,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那一年关于为下岗失业人员被拖欠的养老金的滞纳金问题,我作了政协提案,建议政府予以减免,理由是拖欠养老保险金不是下岗失业者自身的责任;向他们征收滞纳金是落井下石,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为了说话有理有利有力,我将老婆的滞纳金率先交足,用我的超然,推进了问题的圆满解决。

回顾这些经历,说起来轻松,可在当时,压力相当沉重:领导责备,被批评者发难,亲友们埋怨,自己吃亏。所有这些,都抵不上扶正祛邪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重要。所以,每当有批评稿问世,领导找我“谈话”或当事人找我“理论”的时候;半夜电话铃声大作,里边传来“你不想好了,咱就走着瞧”的时候;家人叮咛“得罪一人多堵墙”的时候,我都能坦然以对。因为—来我自信无错,二来看到的是有错必纠的效果;三来确实感受到了来自群众的尊重——那次到某村采访,一老农听说我就是为他们讨回公道,要回被克扣的柴油的记者,非留下吃饭不可。我不从,他关上大门,拿起棍子,一口气打死4只小公鸡,坦然地说:“晌午就吃这个!”面对这份真诚,叫我怎能不感动?

正因为多了这份真诚的感动,仗义执言,我一直义无返顾。

● 感悟之三:“渐入佳境须奋力”,但“奋力”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逞强蛮干”;不是只求结果,不计过程的“不择手段”。“奋力”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抱负,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操守――


事要做好,人更要做好。做好人是做好事的基础。做事要有敬业精神,要执著,要专一,要百折不挠;做人则要守原则,守道德,有品位。古人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抱负,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或“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操守。咱是普通人,降格以求,就是坚持了“三个对得起”:上对得起生咱养咱的,下对得起咱生咱养的,中对得起爱情友情手足情,别让他们因咱的失志、失德、失节而无颜面对。这三个“对得起”,就是我的人生信条。

像咱这个年龄,长身体挨饿,上学停课;青春期晚婚,生育期节育;评职称没文凭,提干超年龄;前半生为“房改”贡献,后半生为“教育产业化”奠基……面对这样的经历,想保证安贫乐道不失节,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就是顶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爱人有时埋怨说:“看看人家看看咱。”我说,哪能这样比?咱只能和咱的昨天比。横着比,越比越邪气;纵着比,越比越和气。邪气上脑,节操难保;和气在心,百邪不侵。安贫乐道,这是基础。

我是1986年正式参加工作的,时年而立。事业起步晚,经济没基础。紧赶慢熬,住上了2间漏风漏土漏雨的平房,连自来水都没有。供养着年迈多病的父母和一双求学的儿女。妻子所在的企业长年不开工资,还向职工摊派集资。面对困境,在有偿新闻大行其道时,我守住阵脚,从未向任何被采访单位索要或接受过任何好处。那年我奉命采写一篇“地头蛇”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批评稿。当事单位的负责人以送我一台彩电的筹码,劝我手下留情,把稿子撤回。我一口回绝。后来那篇《澡塘出租放录像,妇女哀叹洗澡难》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等十几家媒体发表后,一个跟随当事单位领导上门“找茬”的人说:“不就是没给你澡票嘛!”我当即反驳:“你也太小瞧我袁某人了。打听一下,人家送我彩电,我要了吗?”

1993年8月5日的特大洪涝灾害,我的家被没膝深的积水整整浸泡了2个昼夜,沙发上了床,鞋和锅一起在院子里“跑船”。一位基层领导主动来看望慰问。事后对我说:“这些年我们的发展与进步,多亏了你一次次的宣传和参谋,没想到你过得这样难。我很想帮帮你,给我两万五千块钱,五万四千元的小康楼卖给你一套!”我知道他是真心诚意地想帮我,因此,我很感动,但我做的,只是婉言谢绝。片刻沉默后,他动情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好兄弟,我敬佩你!”事后我知道,有多少人找他要房子,他都没松口。

我之所以能够坚守这道防线,追根溯源,与我父母的示范和严厉家教不无关系。年长我2旬的父亲早年在西安做产业工人。响应政府号召,于1962年携全家回乡务农。他担任过生产队会计和十几年的民办教师。兢兢业业地熬到民师转正的机会,由于年龄超限,竟成了“全职农民”。后来,在西安工作的单位为他落实政策,断断续续地汇些“补助”来,就悄无声息了。对这些,安贫乐道的他都是在“去留无意”中默认着。直到2002年1月31日辞世,他都没有留下一句埋怨!他和我的母亲很爱他的儿女,但是管教起来,每次下手都是狠的。10岁那年我偷了集体一个瓜,回家像别的孩子一样“邀功”。没想到换来的是父母声色俱厉的申斥和鞭笞。在母亲的驱赶下,我腼着肚皮,忍着疼痛,抱着那个瓜找到看瓜老人当面认错。当面认错的尴尬,让我痛下决心一定少犯错,不犯错;一定要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自强不息,宠辱不惊。在荣获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之后,省、市电台和大众日报、农民日报都曾动议让我上调,由于地方领导对我的器重和偏爱,一直未能成行。对此,我毫无怨尤,一如既往地干到现在,做到了肯干、敢干、能干,而且一直努力学着会干!即便因为地方组织规定“一刀切”年初从地方电视台台长岗上内退“离岗休息”,也是因为有了三十年的职业忠诚与惯势,获得了更大的新闻空间自由度,反而变得更加忙活起来了呢。

“人生犹如登泰山,征途几多十八盘。渐人佳境须奋力,甜在云端回首间”。盘点三十年记者生涯,感悟几多,难免孤芳自赏。其实,孤芳自赏也是自信。于是,又有了新的感悟——

行止无愧天和地,褒贬一任春与秋。
渐入佳境无止境,人间正道自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