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重建,需要政府科学论证和下一个决心


  无论是否在当地重建还是全体移民,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步就是后续的生存问题,第二步就是面临下一步的发展问题。对于中国来说,重建一个县城在资金上也许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如何面对以后,是否会遗留一些本该不应遗留的问题。按理说,历史已经证明汶川是个不宜人住的地方,现在在原地重建跟移民重建本来就没有多大区别,因为,当地的资源已破坏怠尽,没有多少可以留恋的了,唯一可以不让人们忘记的就是设一个地震纪念城,以怀念逝去的群众。

  汶川大地震之后,灾区许多山体被震松裂口滑坡塌方,很多地方已经是面目全非,结构松动、裂痕密布。还有堰塞湖淹没区或危险区。这些地区是否还适合居住,需要专家的评估,不能拍脑袋来解决。由于原址重建至今未定,汶川县也无法出台灾后重建规划。

  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事实上,在地震发生后不久,汶川也和其他各受灾县一样,很快开始进行灾后重建的规划,该规划是建立在将在汶川原址重建的基础上,但规划尚未完工,专家指出:汶川地质灾害隐患重重,已不适宜人居。汶川重建规划就此戛然而止。

  我们的邻邦——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以来,共发生里氏7级以上地震7次,其中8.1和8.0各一次。除1923年东京大地震造成142807人死亡外,其它的地震死亡人数都没有上万,不论是不是8级。在四川大地震之后,日本岩手县发生7.2级地震,当局提前10秒发出警告。该地震造成1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恐怕原因多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遗忘与否。跟日本相比,我国处于地震带上的地区不比他们少,我们20世纪以来死于地震的人数不比他们少,但是我们总是健忘,忘记了大自然的残酷,忘记了死去的亲人鲜红的血,觉得我们很安全,人定胜天。而日本却能记住历次灾难带来的惨痛教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攻关抗震建筑难题,让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建筑牢不可破,坚持不懈的抓好地震知识宣传,定期进行逃生演练……

  两个民族对待灾害态度的不同导致下一次灾害袭来时受灾损失的不同。如果能吸取经验教训,积极行动,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如果淡化灾害带来的惨痛,有意无意的漠视或遗忘历史,不思改进,恐怕只会在三、四十年后再来一次数万国民的瞬间殒命,千万人流离失所。

  地震带的居民要加强逃生教育,接受教育的人应该是全体国民。因为非地震带的人们有可能到那些地区学习、出差、旅游等等。这次来自非地震带的在川大学生地震时惊慌失措,甚至跳楼身亡。这种教育应该是一种常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做起。

  这种普及要世代不停,绝不能麻痹大意。同时对于学校等场所要定期进行逃生演练。这次地震前,做到这一点的就只有安县桑枣中学,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其实,学校进行防火防震逃生演习是必要的,应该制度化,经常化。

  一、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是只要在地震带多多普及地震知识,设立职能部门对相关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对于防震抗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对于地震带进行宜居评估。人命关天,中国处于地震带上还有许多地区存在隐患,适不适合居住?为避免北川县城的悲剧重演,要有计划的移民,以绝后患。

  三、建筑抗震烈度的标准要大大提高。北京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其它地区为7度。6月19日中国地震局网站正式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汶川、茂县、北川、都江堰对应的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8度。而“5.12”大地震的最高烈度达到11级。这样看来地震局的规定失之草率。基于国家和地方财力等多种原因的考量,不可能把地震带上的建筑设防烈度定在11度,但应该略高于北京,而不是因为它是首都就代表着高人一等。以中国目前的财力,是可以把地震带上的房子修得更坚固的。

  四、真正做好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中国当前有些群众和松散的群众组织有着较为雄厚的财力和物力,正好作为补充。李连杰、成龙他们停演做慈善、商人携款到灾区分发等都让我们看到群众的力量。对于这些民间力量,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大力支持。

  无论是重建还是移民,这都是一个宠大的工程,需要政府下定一个决心!为大难不死之后的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