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十大怪"何时震醒陕西人


  经济发展"十大怪"何时震醒陕西人

  陕西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军工、教育、文化和旅游大省。然而陕西却存在着“两张皮”的“怪圈”:一方面是资源大省、科技大省、旅游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基础雄厚的省份,另一方面又是经济上的“小”省、财政上的“穷”省、收入上的“少”省。陕西省统计局总统计师杨永善将这一“怪圈”归纳为“陕西现象”。

  7月16日在西安唐华宾馆召开的第二届陕西改革与发展论坛上,众多的专家、学者再次联手对陕西落后的症结会诊把脉,“陕西现象”再成关注焦点。

  一、“陕西现象”与“十大怪”

  “陕西现象”在去年就已提出。去年10月11日,首届陕西改革与发展论坛上,陕西省统计局总统计师杨永善将制约陕西发展的“敌人”归结为“陕西现象”。

  “这么多年来,陕西跟沿海地区、西北兄弟省份的差距越拉越大。陕西为什么发展不起来?陕西是资源大省、教育大省、人才大省啊!”杨永善说,他从事了30多年的统计工作,和有关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统计数字打了30多年交道,他一直在思考、研究这个“奇怪”的问题。杨永善走访过包括西藏、新疆等地的中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长三角、珠三角去了多次,其中仅深圳就去了3次。每次都要把对方跟陕西作对比,试图从中寻求陕西落后的答案。去年,他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词语作解释,即“陕西现象”。

  何为“陕西现象”?杨永善说,“陕西现象”就是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本应协调发展但实际中却不协调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十大怪”:高新科技与比较滞后的经济并存;先进的文化与保守的思想观念并存;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与落后的基础教育并存;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与贫穷的陕南、陕北并存;实力雄厚的国防工业与薄弱的中小工业并存;大量引进人才与某些方面又浪费人才并存;一些实事虚干与某些虚事又实干并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与屡屡发生闭门宰客并存;部分高收入阶层与广大城乡居民的低收入并存;全国综合竞争力评价中,知识化、网络化的高名次与经济发展指标的低名次并存等等。所有这些不协调问题和特殊现象,这“十大怪”即“陕西现象”。正是这个“陕西现象”,制约了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杨永善从事的主要是宏观经济研究,应该说,他对陕西的过去、现状最有发言权。他拿“陕西现象”投石问路,没想到这颗石头就像投进平静的河水中,激起了层层波浪。

  二、西部百强县陕西只有两个

  7月16日的第二届陕西改革与发展论坛上云集了来自我省各地、各行业的知名专家、著名学者,与会的专家、学者唇枪舌战,对准了同一个目标:“陕西现象”如何遏制?“蹲着的兵马俑”何时能真正站立起来”?

  会上,杨永善作关于“陕西现象”的再认识和再思考的演讲,再次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

  杨永善说,北京大学一些经济学家在近期推出的我国首部《区域新经济指数报告》中,他们运用五大类(知识职业、全球化、经济动态和竞争、向数字经济转型、创新能力)15个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陕西新经济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浙江、江苏,居全国第8位,大大超过了各个方面基础较好的辽宁、山东、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

  这个新经济排名让陕西人欣喜,但现在再让我们看看其他排名。这个排名,足以让陕西人感到压力并汗颜。

  2002年,陕西省人均GDP绝对值下滑到全国第2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排第28位,仅高于甘肃、贵州、西藏三省区。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3年,西藏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陕西,陕西在全国退居第29位。

  2002年,国家县域经济研究所在《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发表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评出的“第一届西部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中,西部12个省、市、区中,百强县陕西仅有1个,神木县是陕西惟一一个百强县,且还后居于第67位。2003年1月15日,第二次评比统计中,西部百强县中,除西藏外,四川30个、重庆12个、广西19个、新疆11个、云南9个、贵州6个、内蒙古5个、甘肃3个、青海与宁夏各1个,陕西也只有长安、神木、靖边3个县区榜上有名。第三次的评比中,只有神木和靖边两个县入围。

  “陕西新经济在国内排在第八位,亦喜亦忧,喜的是陕西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被发现和认可,忧的是良好的增长潜力如何转变成现实的增长力。”在论坛讨论期间,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郭立宏教授感慨地说,陕西有80万科研人员,在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新经济实力排行榜中陕西排名第八,但陕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全国排名却居第27位,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大省,经济弱省。强烈的反差,“陕西现象”令陕西人心痛!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无言证据”。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数字面前,陕西人必须低下头冷静地认识“陕西现象”,陕西人必须抬起头理智地思考遏制“陕西现象”的对策和良方。

  三、“陕西人”“浙江人”的33步之差

  陕西发展不起来,关键在于人。与浙江人、温州人对比,更能看出陕西人和浙江人之间“人的差距”。省统计局总统计师杨永善在论坛上所作的《静向思维的“老陕”和野性思维的“浙人”》演讲中,把“陕西人”(当然不是指所有陕西人,而是一些陕西人)和“浙江人”相比,找出了足以让陕西人猛醒的33个差距:

  (1)浙江人站起来就干,陕西一些人坐下来就学;

  (2)浙江人边干边学,陕西一些人为学而学;

  (3)浙江人为发展而干,陕西一些人为荣誉、政绩而干;

  (4)浙江人想着小事,从小事干起,陕西一些人根本看不上小事,梦想着干大事;

  (5)浙江人什么地方都敢去,陕西一些人守在家门口,啥地方也不想去;

  (6)浙江人干啥事都敢闯,陕西一些人干啥事都犹豫;

  (7)浙江人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陕西一些人看不上泥饭碗,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8)浙江人具有“野性思维”的特点,如白手起家,“无中生有”、“小题大作”,实现了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聚集;“胆大包天”,承包空运;开国际玩笑,让克林顿作服装形象代言人。陕西一些人多趋于“静向思维”,即求稳怕乱、静止不前;

  (9)浙江人整天在琢磨事,陕西一些人整天在琢磨人;

  (10)浙江人做事不张扬,只干不说,陕西一些人光说不干,事未做先扬名;

  (11)浙江人注重经济关系,陕西一些人只重视人际关系;

  (12)浙江人出外打工,陕西一些人闲在家里打牌;

  (13)浙江人修路自己凑钱,陕西人修路向国家贷款;

  (14)浙江干部乐意陪商人,陕西一些干部喜欢陪领导;

  (15)浙江人放水养鱼,陕西一些人水放干捉鱼、吃鱼;

  (16)浙江人发财致富靠智商,陕西一些人发财致富靠“皇上”(广东致富靠开放,海南致富靠风光);

  (17)浙江人越有钱越受到尊重,陕西是越有钱越遭人非议;

  (18)浙江人进京找关系跑项目,陕西一些人进京找关系告状;

  (19)浙江人先当小工,后当大老板,陕西一些人先想当老板,后来当小工。发展结果是浙江人动嘴不动手,当老板。陕西人是动手不动嘴,当小工;

  (20)浙江人考虑更多的是未来,陕西一些人考虑更多的是过去;

  (21)浙江人把钱投放到流通中,扩大再生产,陕西一些人把钱存在银行生利息;

  (22)浙江人对顾客服务热情周到,陕西一些人对顾客生冷蹭倔;

  (23)浙江人做生意精于算计,陕西一些人做生意疏于管理;

  (24)浙江人没有优势创造优势,陕西一些人有优势却不利用优势;

  (25)浙江人宁用有缺点的能人,不用四平八稳的庸人。陕西一些单位宁用听话的庸人,不用有缺点的能人;

  (26)浙江人办事时注重效果,陕西一些人办事时多注重形式;

  (27)浙江人失败了重新再来,陕西一些人失败后就心灰意冷、不想再干;

  (28)浙江人永远不会满足,陕西一些人容易满足现状;

  (29)浙江人市场意识浓厚,陕西一些人官本位、政本位思想浓厚;

  (30)浙江人善于发挥群体智慧,陕西一些人喜欢单枪匹马、各自为政;

  (31)浙江经济发展靠市场机制本身促成,陕西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靠政府行为来推动;

  (32)浙江人机动灵活,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不管花费再大,看生意不行,马上转产。而一些陕西人认死理,一条路走到晚,生意不行了,还硬着头皮往下做,结果损失巨大;

  (33)浙江人“脸皮厚”,且不“安分守己”,他们不怕碰钉子,又不怕人不给好脸色看,他们只有一个念头:赚钱。陕西人“脸皮薄”且虚荣心强,办事做生意脸皮薄,拉不下脸面,受不了别人的气,看不了别人的脸,也挣不来别人的钱。有时一些人挣不来钱还“阿Q精神”,说什么,你挣钱多,吃的好,但你整天都累着、忙着,我没挣下钱,穿不好,吃不好,但我整天都坐着、歇着。

  浙江发展起来了,浙江让世人瞩目。浙江人均耕地不足0.3亩,而且生存环境十分严劣。他们既无资源优势,也无科技、教育优势,更无文物、文化、旅游等优势,但经济发展在全国是最快的,不仅走遍全国,而且走向全世界。不少经济学家将浙江这种现象比喻为“草根经济”、“老百姓经济”,即“一有土壤就发芽,一见阳光就灿烂”。他们从草根崛起,成为闻名遐迩的“大树”。他们没有靠山,没有资金支持,全靠自己白手起家。节俭、勤劳、精于算计、勇敢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浙商创富的基因。

  从“浙江现象”反观“陕西现象”,这33个差距,足以让所有陕西人猛醒!

  四、“思想不够解放”———陕西落后的致命之因

  “陕西发展缓慢,最根本和最致命的原因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杨永善在论坛上,面对全省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响当当地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说,思想不解放的这个“脓包”,必须“刺破”!

  杨永善说,认真反思陕西与沿海发达省份以及内陆省份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数量上,而更重要的是在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广东、浙江、山东等省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始终是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想问题办事情的,都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做的,怎么有利于经济发展就怎么干,怎么快就怎么干,不断开创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但是陕西呢?翻开陕西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哪一份文件及学习资料没有写着思想解放?上下各级领导哪个没讲过思想解放?哪一级政府未办过思想解放学习班或研讨班?哪一期的报刊、杂志上没有思想解放的文章?

  但问题是,一些同志常常是文件上讲解放思想,遇到实际问题却不解放思想;大会小会号召解放思想,会下却不解放思想;一些领导只叫别人和老百姓解放思想,自己却不解放思想;某些上级部门叫下级解放思想,上级却不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纯粹成为口头禅,成为一种时髦和政治秀,成为门面的装饰品和空洞的说教。由于一些单位、部门缺乏实际行动,把解放思想的口号喊多了,喊滥了,结果喊成了一句空话、套话、官话,把老百姓的心喊伤了,把发展的机遇喊丢了,把改革锐气喊退了,把兴陕富民的劲喊没了,把广大干部群众喊皮了。

  “思想不解放,把陕西本该大发展的两大机遇都错过了!”杨永善在论坛上所举的例子发人深省:1984年国家为支持乡镇企业而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外省一个村几千万,甚至几百万大量贷款。我们却不敢伸手,结果我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别的省份拉下了难以赶上的差距。直到过了五年后才意识到自己吃了大亏,悔之晚矣。再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地改市、县改市的“双改”,当时广东(地级市21个、县级市31个)、山东(地级市17个,县级市31个)等省快马加鞭,纷纷完成“双改”。我省只有兴平、韩城、华阴改成县级市。地改市的完成整整慢了近10年,且城市数量远远少于其他省。

  “上述两大机遇错过了,的确使我省错过了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最好进程的机会。”与会专家谈到陕西错失两大发展机遇时痛心地说,就在一时期,本来与陕西工业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更落后的沿海和周边省份都迅速追赶或超越了上来,甚至把陕西甩在了后面。

  杨永善指出:我们陕西人再也不能“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经验,有了经验再看看,看看过后还不想干”。如果只是等待观望,瞻前顾后,左顾右盼,顾虑重重,当明白过来,已经为时过晚,发展慢了一大截子。兄弟省市大干时,我们在观看,当我们大干时,国家又来了个急刹车,大刀一砍,结果砍在兄弟省市的“尾巴上”,影响不大;却砍在我们的“脖子”上,生死攸关!

  “思想一变天地宽,观念一新财富来,观念就是财富。”陕西第二届改革与发展论坛上,杨永善动情地说:解放思想不应是空洞的和虚构的口号,应有货真价实的内容,实实在在的行动,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解放思想,黄金万两;思想解放,蒸蒸日上。思想守旧,迈不开步;思想保守,永远受苦。所以,解放思想一定要来真的、来硬的、来实的,要来摸得着、群众看得见的,不能空里来,雾里去。

  五、“陕西现象”引发“云南现象”、“浙江现象”

  记者登录新浪网,键入“陕西现象”进行搜索,发现来源于人民网、中国政务信息网、搜狐网、新华网等各网站关于“陕西现象”的文章及讨论有近百篇。最新出版的《瞭望》杂志以“陕西现象”为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中国政务信息网的“每日资政参考•省部长参阅”一栏下,有一篇今年6月21日刊写的文章《“陕西现象”暴露西部“短腿”结构调整该从何入手》。报道分析认为:“和中西部很多省区一样,陕西由一个经济大省变成今天的经济小省的蜕变过程,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和深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逆向发展’在西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说,在“陕西现象”的形成过程中,轻工业的落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补”上轻工业发展滞后这一课,目前陕西正重新定位,拟发展“新轻工”。

  “陕西现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据了解,陕西行政学院特意将杨永善邀去,给参加全省农业区域经济研讨班的市长、厅长、新上任的区长、县长们做解读和遏制“陕西现象”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MPA研究生班也将杨永善请去,给在职研究生做专题讲座。“陕西现象”还在学术理论界、教育界引起相当大的反响。陕西省省委举办的历时3个多月的市厅级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特意将杨永善写的《“陕西现象”值得关注》一文作为参阅资料。

  “陕西现象”的冲击波冲出了陕西,波及全国,已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和媒体的关注。《中国信息报》刊发“陕西现象值得关注”和“陕西现象的再思考”两篇文章之后,不少省、市、区的有关部门结合“陕西现象”的提出,举一反三,也在寻找自己思想上的差距和工作中的不足。云南省的有关部门因此提出了“云南现象”,即烟叶工业发达,但营利小的怪现象。浙江也借此总结归纳了让人为之振奋的“浙江现象”,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省从资源小省变成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并长期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人把“浙江精神”归纳为:“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道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六、“陕西现象”必须遏制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几个现象:

  陕西苹果都很受外地客商欢迎。但一些人卖苹果的箱里优劣混杂,甚至还有砖块和石头;

  陕西猕猴桃名扬海外,但因膨大剂被客商拒之门外;

  陕西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兵马俑、大雁塔等景点每日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但陕西的“窗口”却屡屡发生宰客事件:临潼一餐馆的香椿炒鸡蛋竟卖到60元,西安火车站的外地客屡屡被宰,给旅客留下极坏的印象;

  陕西拍了不少影片,但给人留下印象的却是揭露落后面的影片:魏振海案、12•1大案,给招商引资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

  这些短期行为对陕西投资环境造成的无形损失,是多少万箱苹果、多少亿斤猕猴桃和多少亿元旅游收入能挽回的吗?

  每一个陕西人都必须反躬自问:陕西落后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遏制“陕西现象”的突破口在哪里?

  杨永善在第二届陕西改革与发展论坛上疾呼:必须遏制“陕西现象”,再不遏制“陕西现象”,陕西还要继续落后!

  杨永善提出:

  遏制“陕西现象”,根本的问题是要解放领导的思想,树立与加快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思维理念。一个主要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影响的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地区,就会影响到全局,影响到整个社会。人常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遏制“陕西现象”,要害问题是要从过去一些实事虚干,虚事又实干的思想状态下迅速解放出来。每个领导干部和群众不能将解放思想停留在嘴上,写在报告上,贴在墙上,喊在口号上,而不落实在行动中。一些部门和单位组织人员出外参观学习、考察,听了人家介绍感到生动,看到人家的业绩感到激动,心里产生很大的震动,但回到单位后却无多大行动。

  遏制“陕西现象”,实现协调发展,重要的问题是要按照干部的标准选好人、用好人,使一些部门和一些同志从过去用人重言轻行以及官本位、政本位的思想状态下迅速解放出来。陕西历史悠久是好事,但封建传统思想遗毒影响较深,反映在用人问题上,一些同志官本位、政本位思想较为浓厚。

  遏制“陕西现象”,实现协调发展,克服短期行为和临时观念是关键。

  遏制“陕西现象”,主要问题是要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比如西部大开发对陕西来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西部大开发,可招商引资,加快陕西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但绝不能“招商引资,闭门宰客”,要将长远目标放在陕西经济发展上。

  遏制“陕西现象”的蔓延,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外、省外陕籍人员、曾在陕西工作过或学习过的外省籍人员、驻陕部队、中央在陕的企事业单位等“大陕西”理念对全省及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链接

  杨永善简介

  杨永善,男,1944年5月生,西安市临潼区人。1967年7月从西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专业本科毕业。现任陕西省统计局总统计师、高级统计师,兼任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统计学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陕西省统计学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省社科院、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省运筹学会、软科学研究会、档案学会、体改研究会、对外协作会、当代陕西研究会等学会的常务理事。20余年来,先后在国际统计学会、国家及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主编、合编社科及经济类书籍31部,其中《如何使陕西经济驶入快车道》等30篇文章及《航空工业物资供应统计》等10本书籍,分别获国家、省部级一、二、三等奖。1988年以来,主持、参与评审国家和省上重大软科学课题42项,长期担任《陕西年鉴》副主编、《陕西统计年鉴》主编、《统计与社会》杂志主编。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的研究与经济的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