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方向的大学


迷失方向的大学

/张增国

【按】笔者的教育时评文章,“何为大学之大兼论大学里学什么”试图以一种理想的笔墨来复原大学教育原本的面目,然而终究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道德行为,在特定时期内变得空前复杂。同时,社会所有的不好的风气都在侵袭着高校这个小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被迫着学会了功利化,于是这种“复原”只能引起了一片喊打之声。

由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为应试所占据,每个小学生、中学生都在为实现高考的龙门一跃而努力,因而中国的教育评估体系便以升学率为核心,一好遮百丑。

中国学生在走进大学之前,其生活中只有学习,升学这一目标,而走进大学后,他们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甚至全然皆无。有40%以上的学生表示了对未来的茫然,怎样度过大学生活?上大学是为什么?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

大学是每个人走向社会、人生成熟的一个缓冲时期,每个人在这个时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且也必须尝试着做出自己的选择。

人生的目标有大有小,大的可谓理想;小的目标是为理想服务的,学业成绩的追求,四、六级英语、计算机考级,唱歌、跳舞、锻炼身体等等,不同的人小目标有不同的组合,但无论大目标、小目标你都应当有。

人生的大目标自然就是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一个大的目标如果不能作适当的分解,就只能停留于理想的状态,它需要具体的目标,如考研、实习兼职工作来作为实现大目标的手段途径、过程。

就目前而言,读书就是为了就业,寻找一个好的工作,是时下每个大学生的心声,也是其主要任务。每年一度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大潮中各显本领,其中“通过家庭、个人社会关系和找熟人”被评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

曾经社会上对“大学是否要开即将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们传授一些灰色技能的培训课,以期帮助他们能在社会上站住脚根”进行了争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石中英表示“大学生学习‘灰色技能’,是不良社会风气在大学校园的集中反映。”

曾有大学党委书记抱怨道,现在的孩子特别精明,一到学校就开始探听谁管分配,谁管入党,谁说话更管用。换言之,现在这些孩子到学校后就开始琢磨,努力使自己每个微笑都有价值,都能发挥作用,引起注意。当前的社会风气“引诱”我们的学生不学“好”。找好关系,走对路子,就能留北京或找一个好单位,这些表面的东西影响到了学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是社会潜规则影响到了校园的学生。大学生们会在工作生活中“复制”这些学到的所谓“厚黑”经验,还可能以此教育下一代,这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从“一切向钱看”到“仇富心理”,从“小学红包现象”到“官职的明码标价”,这些事例无不在诉说着两个字“拜金”。大学生心中期望的“象牙塔”也不过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许多人秉着“你灰我也灰”的原则开始了自己人生的转变,于是学校里的部分黑暗事件就被制造出来了。

于是,那些踏踏实实努力学习、工作的成为了有路子、有关系的垫脚石,正所谓的实惠的未必就是出力者,从而无论是走出校门还是尚未毕业的人都心怀怨忿,在网络上发泄着自己愤怒的网络愤青便史无前例的多了起来。

笔者也经历过学生时代的愤怒,发生在自己和身边朋友身上的事情,让自己甚至也很绝望,也曾经谩骂、发泄过自己的不满和愤怒,然而,这一切仅出口胸中郁愤而已,却无济于自己状况的改善,甚至反倒恶化矛盾。

我很想告诉学生,这个社会很不正常,有时候关系、路子比能力更重要。但作为一个教师,我却不能这么做,因为邪恶的终究不能压正,人不可能一辈子靠小聪明吃饭,正如我所说的,读书遵循实用主义,固然无可厚非,但一切有度,不可过之。大凡功利的东西,来得快亦去得快,倘若如此势必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很想告诉学生,做人和读书一样重要,大学之大,更在于人之大,人格的健全远大于知识的积累、拓展,然而我却底气不足,甚至自己也在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坚持多久。

但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或许有很多的抱怨,甚至这些抱怨都是对的,然而我们却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改变它,牢骚、谩骂只能适得其反,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从中汲取点教训、经验,以有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

的确这个社会有着太多的糟粕,而且它们也是不可能一天祛除的,尽管试图去“复原”真正的大学精神有很多的困难要面对,但我还是期望着有自己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去承受压力与痛苦,去关心社会、国家和民族以及他们的未来,而不仅于考虑自己一己、一时和一世之利。

姑且忍得后面的喊打、谩骂,以期我们的后人不以我们这个的时代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