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建立一个针对地层应力变化的纵向、多段、连续监测计算体系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照片,灾区的儿童用鲜红的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感想:我长大要当一名地质学家,让地震不再伤害到别人。当然这也是以后的事,所以,我要努力学习。”
一个幼小的孩子,用其纯朴的语言文字,描述出他们心灵深处的伤痛,不屈和无奈。地震灾害不仅给灾区的同胞带来深深的伤痛,也同样给救援的人们和我们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悲伤,这是一种想救,又力所不能及的失去般苦痛。面对他们不屈和无奈,我们这些早已长大成材的人们,也是否努力了吗?如果,要等到他们长大,我们还将面临多少地震灾难?我们应当跺一下脚:我们有多少知道的而没有做到的,又有多少不知道的而能做到的?
李四光教授是我国地应力理论的创始人。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地壳中水平运动为主,水平应力起主导作用。他提出,地壳内的应力活动是以往和现今使地壳克服阻力,不断运动发展的原因;地壳各部分所发生的一切变形,包括破裂,都是地应力作用的反映;剧烈的地应力活动会引起地震。因此,“地应力的探测是地质力学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一个新方面,是值得予以重视的”。新丰江水库地震和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更加重视地应力测量工作。提出,地应力测量是实现地震预报的重要途径。在他的领导下,我国的地应力研究与测量工作得到迅速发展。现在已具备了完善的理论,多种测试仪器、手段,广泛应用于地质、油田、矿山、水工、电站、地震等各个领域。他特别注重从活动地带里寻找稳定地区,提出了“安全岛”理论,为建设选址提供了依据,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于李四光的应力理论和广大地质专家的不断探索,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就是:地层应力变化,产生的极限运动,是引发断裂地震的根本。有了这个结论,预测地震是莫容置疑的,但是,由于我们现在应用科学技术开发的落后,影响了精度,从而会产生忽视和麻痹大意。
因此,我建议,我们要尽快建立一个针对地层应力变化的纵向、多段、连续监测计算体系,形成面覆盖的统计管理,对极限临界应力点、面及时事先预警,减少灾害事故损失的发生。
对这个项目,我们要以自立为主,外援为辅方式进行。因为其国防价值很高,是无法得到外界的全力帮助的,反之,一旦遇上了窥视狂,麻烦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