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以后,除少数重点大学外,经费大部分靠学生的学费,管理模式越来越和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相似。
比如,改制前,国有企业归主管局管理,厂长由主管局任命;高校现在贵教育厅直属管理,校长由教育厅和省委组织部任命。
国企业一个好厂长能搞好一个企业,一个不合格的厂长能搞垮一个企业,高校呢,校长也是如此的重要。。。
好的企业都会有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创造出企业的品牌;好的大学都有过一任或几任成功的校长,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抬高起来,学校好的文化和传统形成并被传扬下去;差的学校始终缺少这样的校长,缺少这样的发展机遇,于是校长换得勤,越换越差。。。
国有企业厂长有短期行为,因为他是上级部门任命的,是有任期的,要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高校的校长也有短期行为,因为他们也是上面任命的,指标比国有企业还多,他们疲于应付。真正能在任期内不围着上级部门的指挥棒转,为学校长期发展做出贡献的校长太少了,这也像过去的国企,在那样的一种机制下做一个企业家该做的事是需要勇气的。
说到国有企业厂长的激励,在改制前也就是发点承包奖,现在经营者都是年薪制了,还引进了期权方式;高校的校长的工资呢,比教授略高一点,有人说,他还有隐性收入呢,还有职位对他的学术地位的提升,这是一笔财富呢。的确如此。但不是所有的校长都有学术水平,有的原来还有些学术业绩,当了校长以后就没时间搞学术了,要通过学术赚就得作假。现在学术界真假难辨,就是和这种官本位的学术有关。哪个教授搞课题争得过校长呢?
所以机制不顺就是逼良为娼,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现在的高校,校长的权力大、责任重,但报酬却不相匹配。国企经营者的寻租曾达到很高的水平,高校这样下去,这方面也会有一比。
管理者是如此重要,校长选好了,得到了激励,学校才能搞得好,才能在学校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高涨,形成良性循环,推动高校的长期发展。
高校改革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