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吃空饷”还需编制阳光


遏制“吃空饷”还需编制阳光

稿件来源:成都日报           2008-5-6 3:52:38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财政“吃空饷”,我省专门出台了《四川省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见昨日本报)

  和过去相比,出台“办法”,建立遏制“吃空饷”的长效机制,主动、动态管理财政供养人员,是依法管理的开始。仔细分析“吃空饷”的成因就会发现,“吃空饷”关键是一些财政供养单位和人员为谋取小集体利益和私人利益,欺上瞒下,刻意为之。不少单位在私下都违规签有“允许在编人员离岗,但本人工资必须和单位分成领取或由单位全部领取”的协议,有些单位甚至把“吃空饷”作为一种创收“经验”来推广。在那些心术不正的领导心中,反正是国家的钱,能多欺瞒冒领当然不能放过。

  “吃空饷”是一种不能容忍的腐败行为。遏制此风泛滥,需要社会各方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否则,即使“办法”要求“预算核拨,必须以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编制实名制登记为基础核发的相关通知单(卡)为依据”,照样有漏洞可钻。比如,可以实名造册,即使财政部门“共享”了其他信息,要查处也不现实。同名不说,工作量也会大得出奇,而且,每个环节都有合谋的可能。要解决这个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实名制登记”之后,还应当让编制阳光。

  阳光编制,就是指将财政供养人员的单位编制、人员名单、领导职数等信息公开并定期更新。中编办2005年在包括湖北天门等17个市(县)的试验中,天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就对“吃空饷”的监督、举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阳光下的编制可以让“虚人”显形。确保民众有对于干部职工人员编制等的知情权,从源头上杜绝暗箱操作行为的发生,可以让“一个萝卜一个坑”在群众的监督下成为真实,让那些“吃空饷”的人无处遁形。

  阳光下的编制还可以让“虚位”见光。一些单位为了多领财政资金,往往利用设“虚位”的办法。而一个单位到底有多少事,需要设多少岗位,主观随意性很大;是否存在因人设岗、人员混岗、人浮于事现象,主管部门心里未必有数。如果把单位的岗位编制予以公布,并发动群众举报,“硕鼠”也就难遁。

  阳光下的编制更可以使清理“吃空饷”的工作长期、动态、有效。目前,清理“吃空饷”的工作大多是由各地的“编制办”或人事部门来负责的,基本上是“运动式”清理,有了“办法”,就有了长效治理的依据,但真正要有效地长效,还要有一个公众监督的途径。

  当然,阳光编制还需要阳光操作,否则,操作过程中“暗箱操作”,后果可能比不公布更加恶劣。

  “吃空饷”现象不是四川独有,在全国都广泛存在,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毛寿龙匡算,目前中国大约有30万人“吃空饷”。治理“吃空饷”,除了要有法可依、编制阳光、公众监督之外,归根到底当然在于司法责任的追究到位。遏制“吃空饷”,并不在运动式的清理,也不在是否“实名制登记”,而在于让编制阳光,让公众知情,让违法得以追究,否则,“吃空饷”的“骗局”就不会根绝。

http://www.newssc.org/gb/Newssc/meiti/cdrb/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