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复兴的一把金钥匙--将汉字演变写入语文教材!


中华文化复兴的一把金钥匙--将汉字演变写入语文教材

文/戴徵清 2007-03-23

    昨晚在央视4套看到《百家讲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在说文解字,很受启发。

    比如,众所皆知的“家”,是门里关猪,猪代表生殖力强,人丁兴旺。象这样的字的演变和解释可以写入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了,必将使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大增!

    比如,“思”字,最早是上面一个“囟门”的“囟”,下面一个心。我们祖先造字,已经也知道了脑袋思考,而且这个“思”字还包括情绪在里面,不仅仅是误以为的单纯的“心想”。昨晚,专家有一点忘了提,即接受心脏移植的人,其情绪甚至一些意识,会带有心脏提供者的印记。这个“思”字,可以放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语文课本里面了。

    再比如,“道”字,原型是上面是行走,下面是面首,面之所向,道之所存。道,可道,非常道。这些个带哲理性的东西,可以放到初中乃至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去。

    还有呀,提到同样是两个人形排列模式的不同造就的“比、从、北、化”四个字,蕴含了先人造字的系统化、哲理化。先是比较,再是跟从,然后逆反“背叛”,最后至化融通。而且“化”字的原型,与太极阴阳图很相似了。这个就可以放到高中语文课本或者大学语文教材里了。

    汉字简化之后,很多时候已经找不到原来的说道和感觉了。我们必须补上这一课,在语文课本里有系统地纳入各种文字起源、演变、解释的文章。

    不要让专家的研究成果呆在专著里了,这个“说文解字”的普及工作,太有意义了!

    常用的汉字只有两三千个,把这些字的起源、演变,加上繁体字,以及解释写到语文课本里,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热爱和认同中华文化,可以起到奠基的深远意义,同时对于开发智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不要把汉字当成英语一样来死记硬背了,继承和发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吧!

    汉语和汉字,是世界上表达能力最强、表达效率最高的语言文字体系!

    赶快整理,造福子孙,时不我待,振兴文化!

 

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08923.html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写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