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到日本寻觅我们的“根”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至今收藏着从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的大批中国国宝。目前在该馆网站上亮相的中国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等文物有143件(其中汉朝以前11件、魏晋南北朝时代21件、宋代45件、元朝19件、明朝31件、清代16件)。一个日本商人的放言:“若干年后,你们中国人要到我们日本博物馆来研究你们自己的乡土民间艺术了。”

该到日本寻觅我们的“根”了

━为我国乡土民间艺术传承保护鼓与呼

艾君/文

        “子龙鼎”,据说这尊商代大鼎出土于上世纪20年代,出土后流失到了日本。2004年,当传说中的子龙鼎在一个日本收藏家的私人收藏展览上现身时,引起了我国文物界的震动。子龙鼎上只有“子龙”两个铭文,但它是最早的带有“龙”字铭文的青铜器,也是最大的有铭文的圆形鼎。因为同是商代青铜鼎,而且一圆一方,子龙鼎和司母戊鼎被称为“双璧”。从子龙鼎一出现,有关方面就开始论证鼎的价值并与日方交涉,要求回归中国。

       “若干年后,你们中国人要到我们日本博物馆来研究你们自己的乡土民间艺术了。”这是一个日本商人的放言。此话尽管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因为日本已经在大量收购中国的乡土艺术珍品。

        据媒体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付宁最近几年在出国参加相关活动时特别注意到,在不少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等机构出现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民俗文物,比如日本茨城县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来自我国内蒙古地区的“牛鼻栓”,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吃惊:有大牲口的、小牲口的,有铁制、木制、竹制等不同质地的,而此类民俗文物在内蒙古博物馆仅有一二件。法国巴黎一家私立博物馆收藏了100多件我国苗族服饰,其中仅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0多套,超过贵州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收藏总量。

       长期以来,我国的乡土民间艺术作品以及文物包括一些传统民间工艺品、艺术品一直为国外人士或机构所青睐,尤其是许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物,已经成为日本等国家特别喜欢收藏的乡土民间艺术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仅仅属于文物的乡土民间艺术作品就有1000多万件流失海外民间,其中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里,陈列着100多万件珍贵文物。另据统计,目前中国从事古董收藏的人数已超过8000万,目前还在增长。

       我国乡土民间艺术作品本来就越来越少了,如果还任其外流,要真像那位日本商人所说的我们要研究自己的乡土民间文化还要到外国去,这岂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乡土民间艺术的追随者、一名乡土艺术崇尚者,应该深深感受到肩上担子很重!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无论是从创刊伊始,还是发展到今天,全体会员,始终都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不辜负人民对乡土民间艺术的热爱,不辜负党和政府对中国乡土民间文化的嘱托和重视。充分发挥乡土民间文化启迪人、教育人的作用,全力以赴为我国的乡土民间艺术事业尽忠、尽职、尽责。

       风雨整10年,未老情却浓。忆往惜,十载弹指一挥间;道未来,远景任重道远。1995年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的成立,无不凝聚着对我国乡土艺术事业有着炽热情怀的、追逐者的心血;无不凝聚着社会各界人士对此倾注的爱心;也无不凝聚着为乡土艺术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老同志的崇高的情怀!

      10年,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披着风尘,嚼着艰涩,踏着荆棘,可谓异常艰难与坎坷。然而今天她已经从一棵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10年,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在经受住许多坎坎坷坷之后,走上了规范发展、树立形象、提高美誉度、可信度的正确之路。作为曾经见证过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成立、发展、成长的一位乡土艺术的酷爱者,为此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不经得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应该不为十年来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曾有过的插曲而失望和懊恼,既然选择爱上了中国乡土民间艺术这条路,就不会去埋怨落寞的黄昏。只能为选择爱上了乡土民间艺术而自豪,为选择了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这个群众团体而无怨无悔!

     同时作为一名乡土民间艺术追随者,应该有一种社会的责任感和民族的使命感。

      多年来,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乡土艺术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改造旧城的推土机把大片大片的老城民居和附着其中的乡土文化精华刹那间推倒碾碎;乡土艺术的典型器物大量流失海外;乡土年画、乡土皮影、乡土傩戏等经典乡土艺术随着它们生存土壤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式微;许多乡土文化和乡土文化遗产本可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也过早地被人为毁灭和抛弃。面对这种时代的变化,我们应该为此竭尽全力的鼓与呼。
       虽然乡土民间艺术形式的此消彼长是发展的一种常态,但更多的乡土民间艺术之所以消失或行将消失是人为因素,说到底是人的意识问题。因为意识对乡土民间艺术存在的偏差而得不到认可和保护。乡土民间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里,长期被看作是下里巴人的,难登大雅之堂,过于世俗,不足为惜。认识的误区和文化的盲点,世俗的文化向来会受到所谓雅世文化压抑的,被误解难登大雅之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艺术界有种“拿来”的倾向,以 “拿来”为雅,“自产”为俗。只要你会去西方取经“拿来”,哪怕是人家“两岁小孩手指画”也会被看成是高雅艺术,而将本国几千年乡土民间艺术看成是土货;将“拿来”人家张牙舞爪地涂抹硬说成意境远、寓意深的“阳春白雪”,而将自己精雕细刻、章法分明、构图优美的传统作品,却看成是初级的“乡里巴”之作。我们有一些评论家、艺术家就是舶来品的崇尚着,其鉴赏尺度和审美意识总是在褒“洋品”、贬“国造”,喜欢为西方艺术树碑立传、制造声势。这种文艺思潮、艺术倾向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我国乡土民间艺术的发展壮大,这对于乡土民间艺术是不公平的。这是国人的悲哀,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悲哀。

      鲁迅曾经指出:“绘画成了画家的专利品,和大众无缘,这是艺术的不幸。”他要求艺术家“为了大众,力求易懂。”

       我国乡土民间艺术流派纷呈,透着喜庆和吉祥的大红剪纸、精巧细致的“蛋壳雕”、别出心裁的甲骨彩绘、灵韵别致的泥塑等等,充分体现了5000年文明古国深厚的乡土民间文化的底蕴。

       当曹氏毛猴、泥人张、面人汤等乡土艺术传人创作的乡土艺术作品,远走海外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和好评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乡土民间艺术作品在海外的极大市场和生命力,乡土民间艺人的古老技艺正在征服世界。

     “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乡土民间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人民之中的艺术,才会是永恒的艺术。

       乡土民间艺术是否也能如流行文化那般,踏上全球化的“车道”呢?这一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这些乡土艺术家和社会有识之士身上。这必将加强人们对乡土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也会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

       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这对于我们无疑是最大的考验。但我们有信心、有魄力、有能力,力争让我们热爱的中国乡土民间艺术奏响新时代的旋律。

       作为乡土民间艺术的追随者,就应该坚持党的“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学习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正确地理解“三贴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去积极挖掘、继承、创作、保护好我国的乡土民间文化。

      回首中国乡土艺术协会10年的旅程,我心潮澎湃;展望未来,又让我信心百倍,我们这些热爱中国乡土民间艺术事业的炎黄儿女,没有理由不去努力为我们自己喜爱的中国乡土民间艺术鼓与呼,没有理由不为此奉献智慧和力量。

      让我们所有的乡土民间艺术家和社会有识之士,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致、继往开来,高举乡土民间文化的精神火炬,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沿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乡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再创辉煌!(此文是笔者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会上的发言稿。刊于05年12期《海内与海外》杂志)

 

2008-05-05 | 胡同儿,你为何在流泪

2008-05-06 | 该到日本寻觅我们的“根”了

2008-05-06 |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

2008-05-05 | 小人之举与君子之见

谈企业的人才与用人

2008-05-05 | “20”个“1”记载着“王八”的探索

2008-05-04 | 胡同儿,请你留下来

2008-05-02 | 乡土文学创作发展的理性思考

2008-02-06 | 中国年,没有变味的变革中的传统节日

2008-02-09 | 这些风俗,让年味浓起来

2007-10-01 | 艺术家的屁股切莫坐歪了

2007-10-20 | 皇城根儿下鬼神者说

2007-06-13 | 谁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丢失了?

2007-06-13 | 别拿保护传统文化作挡箭牌

2007-06-12 | 谁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埋单

2008-04-24 | 走近高层的女记者  

2008-05-01 | 央视国际一周专家指点迷津7大热点问题 

2008-05-01 | 舆论自有公道,人心常存正义——批艾君的“虎照门”事件的观点

2008-05-01 | 读艾君文兼论诗人汪国真与赵丽华

2007-06-12 | 白石遗风女人传

2007-12-11 | 柯蓝,没有离去的诗魂

2008-05-04 | 人才评价标准琐议 

2008-05-02 | 谈企业的人才与用人

2008-04-25 | 还给“农民工”合体的称谓

2008-04-29 | 面对民生问题 工会大有作为

2008-04-28 | 与“王八”有缘

2008-04-28 | 谈“家”色变

2008-02-06 | 抗雪灾,人定胜天

2008-02-04 | 迷信于权威就在放弃“真理”

2007-12-09 | 华南虎风波,我的“派”就是“理性”

2007-12-08 | 华南虎风波:伏“疯狗”者说

2007-12-08 | 艾君“华南虎”文章引来曲解争议摘录

2007-10-22 | 实现党的理论体系形成完善的历史性突破

2007-11-20 | 做红色的卫士

2007-09-29 | 要生态环境还是要工业化

2007-09-29 | 环保也来个“农村包围城市”

2007-09-28 | 切莫把农民与村民混为一谈

2007-09-28 | 劳动者维权腰杆儿要挺直

2007-09-08 | 识破网络购物中的行骗伎俩

2007-09-06 | 整治网络购物市场刻不容缓

2007-06-12 | 痛诉以“骂”扬名之风

2006-09-21 | 职业农民、身份农民与终身制农民

2008-05-02 | 乡土文学创作发展的理性思考

2008-05-01 | 诗人缘何易转书画家 

2008-05-01 | 神游于物象之外

2008-04-29 | 不会为诗者何以成“画家”

 2008-04-27 | 散文诗现状及打造散文诗文化品牌的思考

2008-04-27 | 散文诗也应该打假

2008-04-25 | 散文诗的生命在于与朗诵结缘

2008-04-26 | 让散文诗碑成为开鲁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2008-04-26 | 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

2008-04-23 | 感受王建军

2008-04-24 | 永远的领跑者

2008-04-23 | 用脑子干活的拼命三郎

2008-04-02 | 在织梦的季节思索劳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