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中一直都有许多预言,像去年最多的预言是关于股市的顶在何方:5000点、6000点或是10000点,今年前四个月的预言则主要是说股市的底是多少,3000点、2500点或是1800点。不仅直接关于股市的预言很多,间接的预言也很多,比如每年经济学家都会预言GDP和CPI的 增长数据,并按偏差大小排名,偏差最小的很可能会被颁奖。预言可能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谁能预言,谁就拥有无上的力量。据说中世纪有一个预言 家,他以预言准确著称,但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一个预言,一个非常不好的预言,世界的末日将要来临,而在这个末日来临前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他将被上帝 招去天堂。这是一个重量级的预言,看起来,相信这个预言的善男信女也很多,因为他为去天堂做的准备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那一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过来,守在他住 的一座塔楼下。这个预言家收拾干净,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等待去天堂的那一个刻。传说中的某日某时某分越来越近,但除了交头接耳的观众外,什么变化也没有。没 有人知道这个预言家当时的心理活动,人们所知道的是在那个重要时刻就要到来时,预言家从塔楼上跌落下来,可能也算是应验了自己的预言。
预言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巫师型,比如算命,或上文提及的神秘电影故事。另一种则叫未来学,比如象这几年流行的《文化的冲突》、《大国的崛起》,还有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的预言。就说地球村这个概念,想想在50年 前,有一个人会想到由于媒介的发展,“电话线横跨东西南北,飞行又快又安全,地球成了一个大村落。” 是何等创意。现在我们知道,除了电话线还有光缆,而电脑和网络才是最有力的媒介,但无论如何,以网络为特征的新经济不仅使地球成了一个村落,更是投资者无 法忽视的投资主题。像微软这样的成功公司,因为操作系统这个主打产品不符合全球村落资源共享的主流,而不得不面对衰落的命运。
这两种类型的预言在方法上大相径庭,前者有结论而无分析,多定量少定性;后者则重探索少结论,多定性慎定量。如果大家观察股市中的预言,也大致不外乎这两 种。比如在两年前,有人说台湾当年牛市时,券商股涨了十几倍,所以应该投资券商股,券商可以涨十倍,这更像是第一种预言。而如果有人说中国企业利润将有持 续两年以上的高速增长,股市可能会涨到3000点 以上,而大小非减持会大幅增加流通股供应量,中小投资者的大量参与可能会提高券商佣金费率,根据预期的换手率和佣金费率,投资者可以得出券商佣金收入惊人 增长的结论,这就更像是第二种预言。对一般投资者来说,有明确定性结论的巫师型预言更受欢迎,因为这种预言比较直观,也很见效,投资者只要能知道谁的预言 准就可以稳赚不赔,不过相信这种预言有个最大的问题,事先无法知道谁的预言更准,而且过去预言准确很难保证将来预言准确。第二种预言更多地出自圈内人士之 口,这种定量结论不多的趋势性分析往往会让许多投资非常不满,记得有一次开会,主持人拷问每一个上台的基金经理对大势怎么看,但都无法获得明确答案,最后 主持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他们是一群太极高手。但这类预言也有好处,有清晰的分析逻辑和趋势判断,投资者也更容易判断预言的可信度。
2008年 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是动荡不安的一年,据说有大师预言,如果平安地渡过这一年,后面可能还有很长的好年景,但这显然是无从考证的,就像电影《阿甘正传》 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生活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的味道”。不过股市各方的参与者却不能对未来无所感知,他们必须有自己的预言,虽然今年 的预言空前分歧。企业家从每月的销售数据出发,对未来仍抱有信心,而经济学家却没有那么乐观,经济减速、通货膨胀、出口减缓,一定会给很多企业造成不利影 响,他们认为企业总是偏于短视,就像花旗那样,大难临头才有所察觉。投资者之间的分歧更是有目共睹,股市从6000多点一气跌至3000点, 便是多空双方对垒的结果;诸如地产、有色等周期类行业则是分歧的集中体现。就像《功夫之王》中那个认为自己肩负使命,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不改变的杰森那 样,最优秀的投资人是不会被眼前股价波动的图像所左右,而是要赶在曲线的前面,不是等故事已经发生后来解释,而是根据自己的观点来预言未来,他们往往是那 种能猜到明天报纸头条新闻的人。很快又到了颁布4月份CPI的时候了,其实今年要达到政府控制CPI的目标已不可能,最好也在6%左右,消费比较平稳,投资数据明显不准确,所以这些经济数据对股市的影响可能已经不大了。房地产五月份数据不好不坏,也许7、8房地产数据会有更明确方向,到那个时候,中报陆续颁布,投资者之间的PK可能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