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澳门游


澳门,举世公认的赌城,其公开合法的赌文化,让整座城市笼罩着别具一格的气氛,令八方游客趋之若骛。加之流落海外几百年的殖民历史,留下许多中西文化碰撞的痕迹,颇为引人入胜。因此,这里虽是弹丸之地,却打造出不同凡响的旅游盛名。

一、笑拥江山梦,赌场揽入多少人间冷暖

站在城市中央,放眼望去,新葡京、永利、威尼斯人、金沙、巴比伦等赌场鳞次栉比,建筑风格新颖张扬,装潢广告浓妆艳抹,车辆人流穿梭不息。其中翘楚当属新葡京——澳门“赌王”何鸿得意之作,其奢华程度已然超越五星级酒店的标准,澳门政府现启用“豪华五星级”予以评定类似的酒店大制作。酒店首层的主要外墙支柱处均延伸出大幅令箭式花瓣,象极埃及艳后那顶光彩夺目的华冠。据导游介绍,这仿造鲨鱼嘴型设计,取意为将所有财富囊吞入腹,二层是一个硕大的玻璃球,足以将所有财富储存消化。中国人很相信风水命理,素来听天由命的赌博业(老千除外)尤其如此,可见赌王的一番巧思。

入得酒店,满眼尽是繁华。虽然出入的五星级酒店不少,但如此大气的大堂空间布置、集富贵优雅于一身的装潢却不多见。赌博大厅入口处陈设着赌王夫妇参加奥运火炬传递的祥云火炬,以及耗资六千万元投拍所得的圆明园马头青铜像,据介绍这尊铜像不久将赠与国家文物局,这两项展品充分展示赌王的雄厚财力与拳拳爱国心。

进入赌场大厅需要通过类似飞机场的安检门,两名西装笔挺、人高马大的保卫早已恭候在此,他们的黄色西装十分吸引观众眼球。这方面赌城巴比伦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们的保安不知来自印度还是菲律宾,清一色着警察装,黑口黑面,虽没有现出左青龙右白虎之类的纹身,但已颇具震慑力。所有入场的玩家均得开包检查,大概是防范某些作弊工具或者——凶器。赌场大厅十分宽阔,有序地摆放着各式赌桌,基本上每桌都围绕着一帮玩家,亚洲面孔居多,据说到这里娱乐的多是大陆人、香港人。穿着绿马夹的荷官(赌桌的主持人,负责发牌、揭盅荷派彩)正襟危坐,娴熟地操作着各式扑克、骰子,手势标准化一、干脆利落,面部看不出任何表情,不得不佩服这赌城的专业化培训已然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与之相反,手持大小筹码不一的玩家则是各色人等聚集: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紧张,有的平静,有的高声吆喝,有的屏气凝神,有的衣衫简陋,有的珠光宝气……除了18岁以下的孩子不见,其他均不在话下。我对赌博知之甚少,绕场两周,主要看到两种赌博方式:一种是每次发两张扑克,庄闲两家点大者赢;一种是摇骰子,庄闲两家赌最后的掷点或赌点大小,具体规定不甚明白。葡京赌场要求每注最低200澳元,最高10万澳元,其他稍微次级的赌场则允许20元、50元的单注。至于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各式精彩赌法,我等普通游客是无缘参观的。

赌场的配套设施相当完善。除有饮品小食配送,各酒店均带有自助餐厅、购物商场、桑拿沐足、KTV房,赌厅里设有币种兑换服务,全球连通的取钞点,如若钱包输空了、money取完了、信用卡刷爆了也不打紧,酒店对面一条街全是典当行,给君最后一搏的机会。总之,赌城的整条产业链配套完备,让各位玩家百分百感受“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生活。当然,这样的前提是必须有输不尽的钱,或者,百战百胜的赌技。如果两者都没有,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各式人间悲剧则不再是电视情节,而是十分“幸运地”降临在个人头上。否则,怎会有这么多人失足于此?

此次我仅换了区区两百澳元,原本打算小试一把,奈何中途口渴买水一瓶,连最小的赌注也玩不起。再说我对赌博这极端简单又极端复杂的游戏没啥天赋更没啥兴趣,所以,亲历现场也就当是一饱眼福,时间紧迫,不得不转战它地去也!

二、旧时西式堂前燕,飞入中华仍是它

澳门回归时,大三巴遗址作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欧式建筑频频上镜,令国人印象深刻,有如罗马斗兽场是罗马的象征一样,它就是澳门的代言人,比起仿造香港金紫荆广场建设的金莲花广场(1999年政权交接仪式举行之地)更有观众缘,到澳门旅游的游客一定会到这里参观。

“三巴”是“圣保禄”(Sao Pavio)的音译,因为附近还有一座较小的圣保禄教堂,故取名“大三巴”。如今,整座圣保禄教堂早已被大火吞噬,只留下大家熟悉的教堂前面的石壁,因为它很像中国的传统牌坊,“大三巴牌坊”的称呼因此而来。站在牌坊之下,望着这堵承载历史斑驳沧桑的石壁如巨神般矗立,足可感受它之前的恢宏气势。从石壁推知这栋建筑属巴洛克风格,壁上刻有精制的绘画雕塑,既有圣母雕像也有中国牡丹、日本樱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这里曾经是远东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的旧址,培养过很多优秀的传教士和自然科学人才,算是葡式文化向远东地区辐射的核心地区。

澳门的街道多是葡萄牙文直译,陌生且拗口,认路不容易。好在澳门地域不大,旅游景点集中,我索性信马由缰,沿着大三巴牌坊附近溜达,惊觉周边竟有如此之多且各具特色的西式建筑,如民政总署大楼、议事亭前地、主教堂、玫瑰堂、仁慈堂等。连通这些建筑的街道以石头铺设出各种花纹,典型的欧式风格,为澳门平添另一番风韵。

比如位于议事亭前地正对面的民政总署大楼,白墙黑窗镶以黄色的花边,彰显葡萄牙的建筑风格。厅后有一个浑天仪形状的葡式花园,整饬清雅。从1929年起,这里的二楼就开设成公共图书馆供市民使用,今天各国的游人仍然可以入内参观而无须办理其它手续。管理员是一位和蔼的老人,朝每位进馆的游客颔首微笑,鼓励大家进馆参观,并用流利的英语向大家介绍这座图书馆的历史,他告诉我们说该馆仿造的是葡萄牙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的设计。仔细参详馆内陈设,漆亮高阔的书架直抵屋顶,象卫兵肃然靠墙而立,颇有中世纪幽深厚重的感觉。书架每层都陈列着陈旧泛黄的书籍,葡萄牙文居多,也有英文和中文书籍,据老人说这里专门收藏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特别是葡萄牙在非洲及远东的历史文献,珍品很多。在这热闹喧哗的旅游景区竟然有这么一处安静祥和的地方,读者安静阅览,游客轻声细语,脸上尽是礼貌谦和的笑容,仿入桃花源。

这些古迹曾经是西方思想文化传播的圣坛,也是以殖民者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聚会娱乐之地。然而,数百年沧海桑田,它们饱经战火洗礼、政权更迭,几度破损又几度修复重建,今日依旧能够昂然矗立于此,受四方宾客瞻仰,不愧为历史的奇迹。

三、抖落铅华,平淡如水依旧百姓家

在澳门,平常百姓家的生活若比之各家赌场的奢华装潢、赌客的一掷千金,则好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漫无目的的闲逛中,我逐渐走出人潮涌动的风景区,进入普通居民生活区。

狭窄的双向街道以“大道”命名,实际上却和我们印象中的弄堂相差无几,可想而知这里公交车的工作效率。不过,据说澳门坐公交的人很少,一是私家车人均拥有量大,二是地方小很多人走路上班即可,三是这里连通各大娱乐场所的免费穿梭巴士比公交车还多,算是一项社会福利来的,尤其是对那些不远千里造访的游客,省却很多问路打的的麻烦。

说到私家车,不得不关注一下澳门车的“小巧玲珑”。虽然满大街飞奔的也是丰田、本田、大众、铃木、宝马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汽车,可几乎所有的车都小上一号。且不说与国内豪华霸气的奔驰、宝马、凌志、丰田吉普相比,就是丰田花冠、本田飞度、大众POLO等经济车型也比不上,有的甚至比QQ车还袖珍。在大陆看惯满街大中车型的人,到这里恍觉进入是玩具车的世界。转念一想,使用这样的车型既适应当地狭窄的街道,又可节省资源,何乐而不为呢?

澳门很少有香港、深圳那样的高楼大厦,街道两边的住宅多为两三层高的临街铺面,破旧低矮。有经营古玩字画的,有五金配件的,有精品首饰的,有粥粉餐饮的……琳琅满目,不一而足。有的人家屋门大开,尚可瞅到黑魖魖的弄堂,污脏的简式家具,以及几个中老年汉子身着汗衫、打着蒲扇,围成一桌打麻将。这样的生活场景让人联想起上个世纪中叶的广州和香港,郑伊健的电影《九龙饮冰室》,张智霖的电视《澳门街》大抵都出现过类似的画面,总体让人感觉混乱而真实、落后但闲适。随着现代化的昂首前进,澳门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日渐提高,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渐消失。所以,今日参观获此际遇,也算是亲见历史画面的真实演绎,比起规划好的旅行路线,这样的漫行就如同写诗作文,偶得妙语,欣慰无比。

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式地浏览着,企图在一天内翻遍澳门这本书,临到九点要出关闸时,才恍觉这项任务难以完成。澳门虽是弹丸之地,却充满太多的特色文化,任君行走品味;白天阅览过的已然了熟于心的角落,夜晚又呈现出另一番流光溢彩的神韵。站在拥挤的出关人群里,回望澳门方向,似乎听到她的愚人码头及各家赌场都在吟唱同一首歌——何日君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