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生命和生命的未来
——5、12以来我的心路历程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 朱贻庭
5、12以来至今仍在继续高涨的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和伟大壮举,集中到一个关键词,就是“生命”——一切为了生命,一切为了受灾同胞的生命未来。这是抗震救灾的核心价值。而正是为了这一至高无上的价值——“一切为了生命和生命的未来”,才喷发出民族群体性的大爱大德。当然,这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古往今来,人类在文明的演进中积淀了一条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信念,这就是,恶莫过于无视和摧残无故人的生命,而关爱、尊重、拯救人的生命,善莫大焉。古人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天地之大德曰生”。生,首先是生命,有生命才有生活,才谈得上幸福生活。生命的存在,才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于是才有了“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才有了“守望相助”、“舍己为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陀”的箴言,才有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这应是“5、12”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以民族群体性的大德大爱为表征的伟大的精神和壮举的文化根基。但又有显明的时代特征,是传统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这里的时代特征,就是指“以人为本”。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形成了“人的独立性”——利益主体性和对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诉求;“人民”、“人”这一类概念具体化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尊重人、人的权利的最根本的就是尊重和维护一个个的个体生命。当这种“诉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被他人和社会所尊重和维护,就会激发出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就会形成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一旦社会需要,就会为同一个目标而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当5、12下午2时28分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后的2个小时,温总理就在第一时间到达抗震一线,接着胡总书记又到了抗震一线。立即启动预警方案,调动十一万大军,组织医疗队,调动大批救灾物资,争分夺秒投入抗震救灾。“救人是当前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化百倍的努力,决不言弃,决不放弃”。这个时候,“以人为本”集中地聚焦到一点——抢救每一个被地震掩埋和被困的生命,救护每一个在地震中受伤的生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的不顾疲劳、不怕危险,所表现出来的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把对生命的价值提高到了无比神圣的境界,她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同时,由于信息公开而不时听到、看到无数感人的救人和被救者的生命呼喊,像谭千秋、王周明、汤鸿发、袁
可见,在这次抗震救灾所激发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国民人格,具有时代的特色,集中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光辉,是对既有民族精神和国民人格的一次伟大的升华。因此,要使这种伟大精神成为集体记忆而持续下去,关键的关键是,不断实现尊重人、尊重人格、敬畏生命、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作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使我们对“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其含义有了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真可谓是胜读万卷书。而“以人为本”的真正落实,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和升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立足点。其实,这也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公民道德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就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建设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甚至是旧的农业社会。
基于这种分析,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为要在全社会确立并实现尊重人、尊重人格、敬畏生命、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作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实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原则。事实上,在贫富两级分化的情况下,穷人是不可能有人格尊严、生命尊严可言的。在“官本位”的社会结构下,老百姓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格尊严的。可喜的是,多年来,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治国理念,并体现为一系列的政策实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又集中地体现出来,并汇聚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顺应民心,才是代表民心,真正达到上下一心,这是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现在的“民心”是什么?就是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达此,就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以为,伦理学研究、尤其是道德建设研究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高举“以人为本”的人文大旗,研究和宣扬——敬畏生命、尊重人格、尊重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深入研究“公平正义”这一至关重要的伦理原则。
另外,几点感言和意见:
1、在群众中有着十分丰厚的人文资源和道德力量。要充分相信群众,开放言路(互联网),让群众自己来当评判员,自己教育自己,上面(包括学者精英)不要老是以真理的化身居高临下对下面面指指点点、法号司令,把群众当成“阿斗”;要当老师首先要当好学生,首先要虚心向群众学习。
2、要发掘和认识内涵于群众中的最朴素的人文精神(人性善的一面),这是一种超意识形态的精神,她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平时看不出,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被激发出来。要善于引导,使之成为自觉的人文素养。道德建设应以此为基础,才能达到情与理的统一。主流意识形态不能脱离或背离内涵于群众中的最朴素的人文精神。
3、舆论宣传要突出群体——群众英雄,不要突出英雄个体。这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事迹,每个人,包括舍身救人的英雄,他们都是自愿的,不是为了表彰,都是英雄。如果只是凸出个别的英雄,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而且也是对已死去的英雄的不尊重。不要再搞以往那样的“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