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首个“全国哀悼日”(2008.5.19-21)


首个“全国哀悼日”(2008.5.19-21)记
卫虎林/文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大陆四川省汶川一带,遭遇了几十年来少有的8级特大地震,震感波及大半个中国。由于震前没有得到任何信息,加之汶川一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造成的损失比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还要严重。
    由于本次地震造成的平民死伤情况严重,从5月12日起,就有很多学者、专家呼吁设立全国哀悼日,以悼念那些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同时提出暂停火炬传递。但奥组委的有关官员在地震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居然说全国火炬传递的计划不变、四川省传递活的计划不变等令人不齿的观点,遭到了众多网友的质疑。
    5月16日,远在南美洲的秘鲁政府颁布最高政令,宣布2008年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以悼念中国在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外国政府宣布为中国的地震死难同胞设立全国性的默哀日,使我们看到了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所谓政治分歧、不同立场等,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为生命的尊严让路,包括奥运火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什么比生命价值更有意义。
    5月18日晚,中国国务院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悼念,国务院决定5月19-21日为“全国悼念日”,5月19日下午14:28——31分,全国人民默哀三分钟,所有交通工具鸣笛,拉响警报。
    我的老师、山东大学刘永仁教授在我的博客留言,“我们终于等到了第一次为遇难国民举国哀悼,并下半旗致哀的日子。为了汶川大地震那些失去母亲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在共和国成了半个多世纪后,我们终于体会到了生命的尊严!”
    是啊,新中国建国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国旗只有在国家主要领导人去世时才下半旗,从没有为普通民众而降。前几年误炸大使馆后有过一次,但更多地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国旗法所规定的遇到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特别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致哀,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纸上。2008年5月19日,历史终于被改写了,执政党顺应民意,第一次为在重大自然灾难中惨遭不幸的普通百姓下半旗全国哀悼,这是历史的进步,这是文明的体现。世界各国以及国内媒体、学界都对这一举措给予很高评价。
    其实,我们要默哀的又何止是本次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从反右到文革,从三年自然灾害到76年的唐山大地震,再到98洪水,从年初的暴雪灾害到前不久山东的列车相撞,从2003年的萨斯到前不久的手口足病,有多少百姓无辜的离开了人世,我们无法统计。我们希望,在这一刻,他们的亡灵都能得到慰籍。
    5月19日这一天,我早早地吃了午饭,穿上黑色体恤,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等待14:28的到来,因为这一刻,我们已等得太久了。下午两点,我和爱人驱车前往太原政治中心——五一广场。从迎泽大街路过山西省委大楼门前的时候,看到所有工作人员已全部在大楼前集合,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14:20左右我们到了太原五一广场,这也是太原升国旗的地方。我看到广场上的国旗已经下了半旗,有很多来自不同单位的人早已等候在这里,面向国旗等待默哀。我们把车停在路边,等待全国默哀三分钟的到来。
    我站在广场的街心公园,抬头凝望下半旗的国旗,14:28到了,路口所有的红绿灯全部显示为红灯,所有的车辆全部停止了,防空警报与汽车鸣笛混在一起,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凄凉,这一刻,我流泪了,为那些遇难的同胞,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这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含义,我体会到了一个普通公民在这个国家的价值。
三分钟过去了,广场上还有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去,对着低垂的国旗照相,更多的是泪流满面,哀悼同胞。
    5月21日,是全国哀悼日的最后一天,这天下午的2:30——5:20,是我承担的05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版的《管理学》课。下午2:30开始上课,讲课前,我和同学们讲,今天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哀悼日的最后一天,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提议,所有同学面向西南方向,为在本次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一分钟。这一刻,我忍不住再次流下了眼泪。
我告诉同学们,国旗下半旗三天,是为了国旗能够永远飘扬。政府第一次为普通百姓设立“全国哀悼日”,是执政党“以民为本”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中国的政治文明大大向前进了一步。
    针对最近网络上很多网友对近来很多明星与知名公司捐款数额的多少所引发的争论,我和同学们谈了我的观点,“爱心不分大小,捐款纯属自愿,并且不求回报”,硬要把企业和明星的捐款数额拉出来排队、比较,不仅伤害了那些奉献爱心的企业、个人,也违背了慈善事业的初衷。因为我们不可能都跑到灾区去当志愿者,所以我们个人对抗震救灾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尽自己所能,捐多少都是一份爱心,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最大限度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要好好学习,老师要好好教书,工人要好好做工,农民要好好种地,为官者要廉洁奉公、为民服务,这就是我们对抗震救灾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