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中的若干遐想


天灾中的若干遐想

天灾中的受难者往往都是穷人。这是一个事实。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穷人与灾难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我们必须思考。

1, 天灾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及时地伸出同情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是人类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种对付灾难的应急机制使然。这种悲情式的激情一般来说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只有理性的考量和科学的计算才能持久。

2, 天灾中富人捐款是一种自我赎罪;捐款的数量大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富人赎罪程度的一个量度。考诸历史,从来没有单纯的天灾,所有天灾都是与人祸联系在一起的。而人祸的根源,在于人间的不平等、不正义。贫富差距,就是人间不平等、不正义的标志;而富人(有权者),就是不平等、不正义的罪魁祸首。

3, “天谴说”是人们对天灾的一种合理化解释,它遭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和责难是不公平的。心理学家早已指出,人类天生有一种“合理化”的要求,特别是面对偶然的突发事件时。而天谴说,正是人们这种“合理化”要求的一个朴素体现——它给了备受折磨和困惑中的人们一个答案或原因。不管这种学说对与否,起码,因其具有积极的“合理化”即解释功能而在天灾中有抚慰和抚平人们精神、心理创伤的作用。

4, 天灾是对全人类的一个惩罚,其中,没有无关者和旁观者。天灾所造成的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全人类的损失;天灾中幸存下来的所有人,都是残疾人——或肉体的,或精神的,或二者共兼的。大量身心残疾的幸存者的存在,无不时时提醒着人们:我们的“家”里有残疾人,所以,当我们在开怀大笑的时候要有所收敛;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要“政治正确”。正因此,天灾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惩罚。

5, 天灾提醒我们,有一种损失比物质的损失更严重,更残酷,它就是精神的损失。物质的损失是有形的,可见的,暂时的;精神的损失却是无形的,不可见的,长久的。这两种损失是相互作用的,后者尤其难以弥补。

6, 天灾告诉我们,除了需要建设一个坚固的物质家园来保护我们之外,建设一个坚不可摧的精神家园尤其必要。长期以来,我们长于建设物质家园,——尽管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但总有几所震不垮的学校;可悲的是我们疏于建设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一片断壁残垣,几成废墟。

7, 精神家园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人文知识分子责无旁贷。我,义不容辞。

8, ……

200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