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夏》大型摄影艺术画册文字初稿


  一、壮美河山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中游。面积66400平方公里。宁夏的人口有603万,其中回族人口占35%。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修筑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还兴修了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年),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9年成立宁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将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地处祖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这里高原与山地交错,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大自然悠悠造化,将秀美与雄浑、细腻和粗犷尽显于宁夏山川。

  宁夏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宁夏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的引黄灌溉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市、中卫市的山区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

  宁夏有名的山地有贺兰山和六盘山。

  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势巍峨雄伟,既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为荒漠草原带;1500米以上出现覆盖度较大,草本植物生长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丛带。大约2000米以上,有以云杉、油松等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带以上,有一定面积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是较好的夏季牧场。贺兰山的山脊是我国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分界线。山岭中间,也有一些较低矮的山口,成为东西交通要道。其中三关口是银川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盘山古称陇上,位于宁夏的南部,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主峰位于和尚辅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势高峻。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六盘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为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一个“绿岛”,也是重要的林区之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途经此地,毛泽东同志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的壮丽诗文。

  宁夏有许多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星海湖、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等是宁夏境内著名的风景胜地。

  二、塞上家园

  随着改革与发展,宁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强化城市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在规划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做到规划高起点、城建有特色,成为人文宁夏、绿色宁夏、和谐宁夏、辉煌宁夏。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银川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三面为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所环绕。域内高山、大漠、黄河、草原等多种自然景观并存,田园如织、沟渠纵横的水乡景色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北苍凉交相辉映。神奇的自然组合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独特的气候和独特的物产。银川属内陆干旱型气候,但境内天然湖泊众多,自然水面近万公顷,历史上曾有“七十二连湖”的盛景。银川地处纬度较高地区,但日照充足,夏热较短无酷暑、冬寒漫长无奇冷。银川平原属自流灌溉区,自古“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今有“塞上湖城”之美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银川市精心构筑城市的立体轮廓。自2001年以来,先后对兴庆区南部、西夏区北部等近20个片区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近几年银川市完成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几乎覆盖了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及改造区域的100%。拓宽改建的上海路、丽景街,以及森林公园、北塔公园和宝湖公园等大面积的湖泊湿地等都是按照这张蓝图精心构筑。银川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以“水、绿、路”为重点,大规模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大批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工程,六横十六纵的城市路网已经形成,城市布局及功能分区日趋合理,城市框架逐步拉开。

  石嘴山过去叫石嘴子,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宁夏新志》。石嘴山市曾是资源依托型城市,现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辉绿岩、白砂岩、白云母、粘土、金、铜、铝、铁等矿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属矿藏蕴藏量大。煤炭储量为25亿吨,全国12煤种中我市就有11种;被誉为“太西乌金”的太西煤储量达6.55亿吨,是世界煤炭珍品。石嘴山旅游资源独特。兼备江南秀丽的水上景观和塞外豪放的沙漠风景于一体的沙湖,是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还有正在开发建设的大武口森林公园、大武口三湖水上公园以及北武当庙、平罗玉皇阁、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址、陶乐兵沟汉墓等,逐步成为宁夏乃至西北的旅游热线。石嘴山市风景名胜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九曲黄河穿境而过,万仞贺兰山擦边而行。东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雄浑招人青睐;西看,“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名不虚传;南有集大漠雄浑与江南锦秀为一色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沙湖,北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保护旅游区和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中有碧野婆娑的万顷良田。石嘴山市在建设中等山水园林化工业城市的过程中,提高规划设计的文化品位和特色。经过努力,乱石山上建起了森林公园,在煤泥坑中掘出个星海湖,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精品小区拔地而起。

  “天下黄河富宁夏”。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引黄灌区的精华地段,素有“塞上江南”“塞上明珠”等丰富多彩之美称。吴忠市强调城市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按照“市区北扩西移,吴青连为一体”的构想,将吴忠市城市规划控制区由23平方公里调整为190平方公里。沿黄河两岸规划建设河滨大道、森林公园、植物园等,用生态项目连接吴忠、金积、青铜峡,逐步将吴忠市建成河滨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主要发展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煤炭、矿石、天然气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石油储量3700万吨,天然气储量8000亿立方米,是陕甘宁油田的核心部分。煤炭储量64.7亿吨,石灰岩储量49亿吨,冶镁白云岩储量23.69亿吨。水电、火电资源丰富,目前总装机容量占全宁夏的54%,是宁夏重要的能源基地。二是工业发展后劲足。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电力、新材料、造纸、乳制品、葡萄酒、皮毛绒、建材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宁夏重要的工业基地。吴忠市(自治区级)青铜峡新材料工业区、太阳山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为吴忠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实现“园区+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格局,以牛奶、大米、葡萄酿酒、马铃薯等为主支柱产业的农业产业形成规模化经营,也形成了以夏进、御马、天启等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字号龙头企业。

  固原市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各种园林景观将其装点。固原市辖原州区、西吉、隆德、彭阳、泾源县。固原市古称高平、原州,因其处在西安、兰州、银川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是历史上的经济重地、交通枢纽、军事重镇和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路。天地之造化,历史之沿革,使得固原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景名胜享誉天下。一个以原州区为中心,以泾源县为重点,南连西安,西通兰州,北接银川的文化、旅游带开始形成,旅游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固原广阔的土地上,蕴涵着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和阡陌纵横的农田。六盘山、云雾山两个野生资源保护区资源丰富,甘草、发菜、撅菜、杏仁等饮誉中外。经过50年的建设,固原城大楼星罗棋布,街道宽阔,环境幽雅,树木成荫,多姿的伊斯兰建筑与多彩的民族风情让这座古城在西北边塞闪烁出耀眼的光辉。固原县城附近有许多名胜古迹,已开发为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

  中卫历史悠久。3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羌族和戎族的杂居地,秦并六国后将中卫纳入版图,自此有10代王朝设郡建县。是“丝绸之路”边陲要塞。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自古为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重镇。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卫县(改设为中卫市沙坡头区),成立地级中卫市,中卫的历史和发展从此翻开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卫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是西北重要的商品粮、畜产品、水产品和果菜生产基地,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而今现代农业向精品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枸杞、设施蔬菜、西甜瓜种植、家禽养殖、草畜、马铃薯、优质米、生猪、水产养殖和红枣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中国枸杞之乡”“世界枸杞之都”“中国压砂硒砂瓜第一市”“西部养鸡第一市”的美名享誉全国;现代工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蓬勃发展,形成了造纸、酿酒及农副产品加工、冶金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电力及能源工业等优势产业群体,培育壮大了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公司、宁夏红集团公司、宁夏发电集团中宁分公司、赛马水泥中宁分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2家。机制纸、枸杞酒、珩磨机床、水泥、电石、铁合金等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美利、宁新、石空工业园区及宁夏红科技园、常乐陶瓷园等工业基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入园企业逐步增多,增强了经济实力。

  宁夏将加快沿黄(河)城市带(群)建设,宁夏沿黄城市的建设将做到规划编制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市政服务一体化,建立跨市县的生态与环保协调机制,统一建设黄河沿岸的林网、绿地和湖泊、水系。

  美丽的家园宁夏川,明天将更加美好。

  三、绚丽文化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文化具有鲜明特点。境内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中有信仰佛教、道教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明代就有规模宏大的清真寺,现存较著名的清真大寺有银川南关清真寺(原寺始建于1915年)、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始建于1524年)、同心清真大寺(始建于1573年,后曾三次重修)。宁夏自魏晋始就有佛寺。唐朝时宁夏灵武一带已有不少寺院和僧道。西夏时,曾把佛教定为国教,西夏皇帝多次向宋朝献良马,乞赐佛经。公元1055年,西夏毅宗发数万人建承天寺(今银川西塔),藏《大藏经》,并到处修建寺庙。清康熙年间,宁夏境内曾出现有十八位著名的和尚。

  宁夏的回族文化:

  1.沐浴。沐浴是宁夏回族最重要的风俗之一,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回族的沐浴,可分为大净和小净。“沐”即小净,“浴”即大净。现在,沐浴已形成一种风俗习惯,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沐浴给身心带来的益处,并把沐浴看成是调节精神的方法,是洗涤灵性、修养德性的途径。

  2.禁吃污秽食物。宁夏回族讲究清洁的要求,还表现在饮食上。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族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回族群众对所禁食物有详尽的解释,认为“自死物”一般死于瘟疫,其体内带有大量病菌及其他分泌物,既不鲜美,又缺少营养价值,且易导致疾病。而“血液”,其中的静脉血带有大量需要排出体外的新陈代谢的产物,虽然动脉含有营养,由于人们食用时无法将两者分开,只能以“不洁”而禁食。至于猪,《天方典礼》指出:其性贪,其气浊,其心迷,其食秽,其肉无补而多害,乐从卑污,有锯牙,好攫,啮生肉,愈壮愈惰,老者能附邪魅为祟,乃最不可食这之物也。可见,禁食猪肉的理由,已经由猪的污秽扩展到猪的性情,“性贪”“气浊”“心迷”都是回族所痛恶的品质,饮食联系道德,是回族道德的又一重要特征。宁夏回族还有禁酒的要求,认为酒是事端的祸首。回族注重用水和饮水的清洁,居住在农村的回民,家里用的井窖一般都有盖,防止脏东西掉进去。回族一直有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洗手、洗脸、沐浴等讲究不用回头水,也就是说要用流动的水。

  3.回族三大节日

  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月,称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整个白天,不吃不唱,称为封斋。经过一个月的斋戒,在伊斯兰教历九月的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后的第二天,即行开斋,庆祝一个月斋戒期的结束,故名开斋节。开斋节是回教的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

  圣纪节:阿拉伯语称“冒路德节”,在每年六月八日进行。相传这天为穆罕默德的逝世日,亦称“圣忌”。为缅怀其功德,举行纪念活动,主要包括诵经、赞圣和讲述其生平事迹。当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听教长、阿訇讲经,然后游玩一天,有的还宰杀牛羊,设宴聚餐。

  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牺牲节”“忠孝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原意是献牲。时间为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这天上午10点左右,回民个个头戴小白帽,衣冠整齐,兴致勃勃拥进清真寺进行会礼叩拜。会礼结束后,在条件好的地方,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所宰之肉要分三份,一份自己食,一份送亲友邻居和招待来客之用,一份济贫施舍。典礼完毕后,众人开始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花稞稞等互相庆贺。

  宁夏文化: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特别是近30年,包括回族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有了一种实质性的发展。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宁夏坐唱、花儿、大篷车,特别是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大漠黄河生态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和以改革发展为主线的成果文化,九个类型的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璀璨的宁夏地域文化。

  四、沃野览胜

  宁夏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因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十大类旅游资源中,宁夏就有八大类。大漠风光、黄河文明、西夏文化、回乡风情、塞上江南、红色文化,构筑了宁夏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宁夏旅游资源总体上表现为:黄河多样性景观系列、贺兰六盘山岳景观系列、不同类型共聚的湖泊水体景观系列、沙漠景观系列、草原景观系列、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系列、古长城及丝路系列、西夏文化与遗存胜迹的秘境系列、回族风情系列、塞上江南田园农业生态系列、古人类遗址景观系列、古建筑遗存系列、古今灌溉系统系列、当代宁夏风貌系列、宁夏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宁夏以蜚誉海内外的“大漠、黄河、西夏、回乡,是中国旅游最后处女地”为亮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线长。

  在历史遗产类方面,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宇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

  在文化类旅游资源方面,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的西夏影视城曾拍摄了《红高梁》《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

  在民俗类旅游资源方面,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贺兰山雄姿、翰海驼铃、黄河日出、景艳莲红、大漠秋风、烽火长城、天光水影、塞上春华、层峦叠嶂等,都是宁夏特有的恢弘和迷人之象。

  沙湖观鸟:到宁夏踏春,第一站必是宁夏的王牌景点沙湖。沙湖的神奇在于沙与水的巧妙结合。我国南方多水而少沙,北方多沙而少水,但在沙湖却湖傍金沙,沙水相连,南北合一,巧夺天工。丛丛芦苇,疏密有致,不似西湖,胜似西湖。沙湖是鸟的天堂,每年春暖花开时,在沙湖可以看到大规模的候鸟迁徙北归。春夏之交,鹳鸣鹤舞,天鹅翔集,百鸟争鸣,声闻数里。众鸟飞时,声如轻雷,盘旋回折,遮天蔽日。群鸟落处,形似云布,枝头水面,无可计数。沙湖观鸟已被列为中国生态旅游项目之一。

  西夏王陵千年之谜:位于银川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是曾经建都于银川的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方圆4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9座帝王陵布列有序,140余座陪葬墓星罗棋布,坐落旷野,规模宏大,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西夏王陵的神秘之处还在于,西夏帝国的兴衰存亡随着成吉思汗大军的横扫及随后的种族灭绝政策,让这段历史悄然迷失在古丝路上的黄沙中,后世对西夏史的依稀记载零星散乱,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够清晰地说出贺兰山下这些黄土夯筑的“东方金字塔”是如何穿过漫长的岁月留存至今的。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也是中国电影起飞的地方。迄今为止,在这里拍摄了《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以及《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贺兰雪》《黄河绝恋》等60余部影视作品。

  马兰花大草原:马兰花大草原位于著名的鄂尔多斯台地的边缘,共有草原面积10万亩。阳春三月,正是马兰花盛放的时节。上万亩傲然怒放的马兰花,用特有的浓浓的紫色装扮着茫茫戈壁。观赏马兰花大草原的奇特美景,是人生难得的享受。

  沙坡头漂黄河骑骆驼:黄河与沙漠在沙坡头邂逅,形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漠、黄河、高山、绿洲集于一处,被旅游界专家称之为“世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据考证,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情其景就出自这里。到沙坡头有两项娱乐项目不可错过。其一,乘羊皮筏子漂流黄河。羊皮筏子是黄河上的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由若干个充气的羊皮气囊捆绑扎制而成。黄河从黑山峡治沙坡头60千米的流程中,两岸山峰峭立,险滩幽谷,比比皆是,是黄河漂流线上的一大亮点。这里已连续举办过两届国际黄河漂流节,引来无数英雄豪杰比试胆量、煮酒会友。其二,骑骆驼穿越腾格里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浩瀚无垠,在沙坡头却格外纤巧,被分割成狭长的古驼道,两头缀着沙坡头和通湖草原。骆驼温顺坚忍,历来是沙漠运输的主要工具。从沙漠头至通湖行程不过半日,有适当的艰辛,却不乏探险的乐趣。通湖草原位于腾格里大沙漠腹地,汇集了沙漠、盐湖、湿地、草原、沙泉、绿洲、牧村等多种自然景观,被中外游客誉为沙漠中的“伊甸园”。在通湖草原,可晨观沙海日出,暮赏大漠孤烟,寻一份与世隔绝的情怀,还可骑驼策马或者自驾沙漠车。漫游在金沙、银湖、蓝天、白云之间,留连忘返于牧村、敖包、沙漠人家、驼盐古道。

  六盘山踏春:险踞秦关,扼守九塞。巍巍六盘在古代曾因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巡视名载史册。六盘山旅游区是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山青水秀,林茂草丰,飞瀑流泉,鸟语花香,既有北国之雄,又有南国之秀,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路上撰写的不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使这里名扬天下。

  五、和谐交响

  当您踏上“塞上江南”这块神奇而美丽的热土时,面对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满目葱笼、生机盎然的景象,您也许不会想到,1978年国务院曾把宁夏全境列为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宁夏各族人民负重拼搏、艰苦努力、锲而不舍、开拓进取,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创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家园,是党中央制定的重大政策,也是宁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构建和谐社会,是推进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六、展翅腾飞

  宁夏具有许多优势。一是农业优势。宁夏被誉为塞上江南、西部明珠。唐代诗人盛赞宁夏“贺兰山上果成园,塞北江南旧有名”,体现了宁夏在农业上的优势。宁夏平原是全国四大自流灌溉区之一,优势表现在土地优势、水的优势、光热优势。宁夏有许多特色经济,如枸杞、马铃薯、葡萄、水产品等。宁夏人均土地居全国第四位,人均产粮在全国也居第四位。二是能源优势。就资源来讲,宁夏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第六位,人均发电在全国占第一位,人均产煤在全国占第三位。宁夏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把宁东基地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号工程来建设。建设宁东,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三是旅游资源优势。宁夏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也是文化底蕴很厚的地区,概括说宁夏旅游资源有“两山一河”。既有贺兰山,因岳飞的《满江红》而闻名,又有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同志曾写下《清平乐·六盘山》;一河即黄河,形成了宁夏平原和塞上江南秀美的景观。宁夏平原是全国十大新天府之一。宁夏50年发展以民为本,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将助宁夏这个“塞上江南”“西部明珠”再次腾飞。

  西夏王陵:西夏历代帝王的陵寝,位于西夏区贺兰山东麓,随地势布列着西夏国的9座帝王陵,200余座王侯勋臣—贵戚的陪葬墓,有佛寺遗址1处和西夏砖瓦窑10余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西夏王陵建筑风格独特,面积大而陵墓集中。风景区共50多平方公里,其中王陵高大雄伟,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镇北堡西部影城:位于西夏区镇北堡镇,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著名作家张贤亮发现了它,并在80年代初期将它介绍给了电影界。迄今为止,这里已拍摄了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黄河绝恋》《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60多部影视剧。镇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为特色。在此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被誉为“中国一绝”。因其对中国电影事业的特殊贡献,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称。

  贺兰山岩画:位于西夏区贺兰山东麓贺兰口内,距银川市区60公里。山口内有千余幅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绵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画面以人类画像为主的岩画占岩画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羊、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此外,还凿刻有狩猎、祭祀场面的图案和日、月、星、辰、人手、人脚及西夏文字等。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夏区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近万公顷的范围内,高耸入云的油松、杜松、云杉等天然林木一望无际。吐红的樱桃、挂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沟壑。层层林海,色彩斑斓,变幻无穷,令人叫绝。

  三关口明长城:位于西夏区贺兰山东麓,系宁夏通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交通要道。明政府为边防安全,在三关口筑长城(明称为边墙)、设关隘,成为当时宁夏镇城防的“四险”之一。后几经重修、增筑,墙体绵延山峰之巅,山陡壁峭,地形险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三关口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联属,有西控大漠、扼咽喉要道之险。

  海宝塔:俗称北塔,位于兴庆区北部海宝塔寺内。海宝塔始建年代不详,据明代《万历朔方新志》记载,我国南北朝时期大夏国王赫连勃勃重修,是一座方形9层11级楼阁式砖塔,通高53.9米。登临塔上,银川塞上江南风貌一览无余,明清时代列为宁夏八景之一,称为“古塔凌霄”。寺院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景色秀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寺院举办“盂兰”庙会,相沿至今。

  鼓楼:位于兴庆区解放东街和鼓楼南、北街的十字路口。钟鼓楼始建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楼阁、角坊组成。整座鼓隹雕梁画栋,雄伟壮观。

  南关清真大寺:位于兴庆区南部,银川穆斯林群众于1981年募资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上层大殿可容1300余人做礼拜;下层设沐浴室、小礼拜殿、女礼拜殿、阿拉伯语学校、阿訇卧室、会客厅等。楼顶正中耸立一大四小绿色穹隆顶,顶端新月高悬。殿前两侧各建30米高的“宣礼塔”,中部设一座直径15米的喷水池。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精致典雅,宏伟壮观。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传统节日时,成千上万穆斯林在此聚礼,从事民族宗教活动。

  鸣翠湖:位于兴庆区东郊的鸣翠湖湿地生态旅游区,距市区8公里,邻黄河2公里,规划面积10000余亩,是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会议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区。鸣翠湖有鸟类97种,其中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大鸨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水洞沟遗址:位于灵武市,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考古资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这座1919年由比利时人肯特发现的遗址,迄今已有3万年的历史。在这里发现了野驴、犀牛、羚羊、牛、猪等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1.1万多件。“水洞沟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3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承天寺塔:俗称西塔,位于兴庆区西南部。始建于公元1050年的西夏时期,据记载,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死后,其子刚满周岁,就登上皇帝宝座。皇太后没藏氏为保其子毅宗皇帝“圣寿无疆”,护佑西夏江山“延永坚固”,建造了这座“承天顾命”的寺院和佛塔。它与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护国寺、甘州(今甘肃张掖)的卧佛寺同是西夏著名佛教圣地。这座外观13层、内11层的砖楼阁式塔,呈八角形,高64.5米。登塔眺望,古城全貌尽收眼底,景色令人神往,微风吹来,塔铃叮当,愈显出禅院的幽静。

  石嘴山森林公园:位于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西北部,背依贺兰山,怀抱大武口市区,规划建设面积667公顷,按规划将建成融游憩、娱乐、生产、野趣、体育、文化、宗教等活动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它的建成,对大武口市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美化家园、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作用。

  小滚钟口风景区:距银川城区33公里,是贺兰山观景和避暑的最佳景点,此处三面环山,山口东开,恰似一口“大钟”。钟口内钟铃山位于景区中央,似“钟之铃锤”,滚钟口故此得名。西夏时期,这里就是有名的游览避暑胜地。在此可以观赏到“贺兰庙”古代寺院建筑群;建于明代的阿拉伯克马伦长老的拱北及清真寺;明代烽火台遗址;还可观赏到“笔架山”“贺兰晴雪”等自然景观。

  苏峪口森林公园:贺兰山下的景点多位于山麓,唯有这片森林公园处于贺兰山的腹地。苏峪口位于银川市西北约二十公里的路程,就来到森林公园。拥有数十万亩林区的苏峪口森林公园,墨绿的林海盖满高坡深谷,走在登山步道上,望美丽的风景,听满耳的松涛,犹如置身尘世之外。走过一二架坡,登上三架坡的坡顶,人已处于林海之中。低头看百丈悬崖,放眼望郁郁葱葱的森林,古松立于峭壁之间,残雪留存高山之顶。雄伟险峻的景致,使人忆起明代金幼孜咏贺兰山的诗句:“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断峰迤俪烟云阔,古塞微茫紫翠连。”

  贺兰山岩画:在宁夏贺兰山的贺兰、广东等山口现存古代游牧民族的摩崖石刻贺兰山岩画数万帧。岩画中有飞禽走兽、人面手印等,是研究古代游牧民族习俗、宗教、狩猎、争战和情感的宝贵资料。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岩画的创作年代可自明清上溯至5000年的史前文明。距银川城区40多公里的贺兰山贺兰口是参观古代岩画的最佳去处,在此可看到“太阳神”“人面”“西夏文字及手印”等精美岩画。

  六盘山:又称陇山,地处宁夏南部,位于西安、银川、兰州三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两县境内,海拔2928米。山体大致为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曲折险峻。古代盘道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山的东南垂有老龙潭胜迹,为泾水源头之一。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历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镇,也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文化遗存具有“古”“贵”“多”的特点。南部被誉为黄土高原上一颗绿色明珠的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北地区重要水源涵养林基地和自治区风景名胜区。中部以固原博物馆为中心的固原古城、战国秦长城、安西王府遗址等构成的文化旅游区。北部以久负胜名的须弥山石窟为中心包括西吉火石寨以丹霞地貌构成的云台山、扫竹岭景区,将台堡、单家集等红军长征遗迹及海原南华山牧场风光,集文物古迹、自然奇观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六盘山是回族聚居区,穆斯林独特的民族风情更为旅游增添了一道风景线,使六盘山成为一座天然博物馆和民俗风情园。

  中华回乡文化园:位于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北侧,紧临京藏高速公路永宁出口处,依托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和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以展示伊斯兰建筑文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农耕与商贸文化为特色。

  青铜峡旅游区:青铜峡市位于宁夏平原中南部,国土面积1892平方公里,总人口24.64万。九曲黄河穿境北流,黄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就坐落境内,被誉为“塞上明珠”。青铜峡市旅游景点众多。这里有秦渠、汉渠、大清渠等宁夏著名的九大引黄灌溉渠道,灌溉历史悠久;这里沟渠纵横、沃野平畴,民风淳朴,是游“塞上江南”田园风光→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除此之外,境内尚有保存完好的古代长城,同内罕见的佛教喇嘛塔群(108塔),清代宫保府、西夏千年岩画、低温泉水及黄河鸟岛等众多旅游景点供游客观光。

  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境内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贺兰山植被垂直带变化明显,有高山灌丛草甸、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分布于海拔2400~3100米的阴坡的青海云杉纯林带郁闭度大,更新良好,是贺兰山区最重要的林带。植物有青海云杉、山杨、白桦、油松、蒙古扁桃等665种。动物有马鹿、獐、盘羊、金钱豹、青羊、石貂、蓝马鸡等180余种。1988年国务院公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6.1万公顷。贺兰山自然资源丰富。山前冲积平原上草场辽阔,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所产滩羊二毛皮古称“千金裘”,毛色细润,卷曲如云。山区富含优质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矿区。另外还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矿产,其中小滚钟口生产的粘板岩质地细润,清雅莹柔,用它雕成的贺兰石砚是宁夏“五宝”之一。贺兰山是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高耸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对保护富庶的银川平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贺兰山山间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带西夏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有西夏陵园、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沙湖风景区。贺兰山东南端为青铜峡,峡谷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呈现出青铜色。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北流。现建有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贺兰山西侧有内蒙重镇巴彦浩特,蒙古语为“富饶的城”。银川市境内贺兰山东麓,分布着极为丰富的岩画遗存。自20世纪80年代贺兰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和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城以北15公里处,以奇特的“丹霞”地貌、碧绿茂盛的天然次生林以及美丽的传说而得名。宁夏南部山区火石寨丹霞地貌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北部的火石寨乡,有红色、紫色的山崖、山峰、山脊、怪石、突兀于黄土高原之上,地貌景观奇特,是旅游的名胜风景。丹霞地貌由钙质胶结的红色砂砾岩水平岩结成的顶平坡陡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在侵蚀、溶蚀和重力塌缓综合作用的影响下发育的陡崖深谷以及方山、奇石、奇峰、赤壁、岩洞、石柱等,以广东省北部仁县丹霞山最为典型,因而得名。火石寨丹霞地貌总面积达1400公顷,造型景观主要在整个山区的西北部,石城和云台山(扫竹岭)最富特征。奇特的天然造型,似鬼斧神工,千姿百态。有的像金字塔,高耸入云,与广西桂林的丹霞地貌极为相似,岩石层面近似水平,垂直发育;有的像古城堡,顶平、身陡、麓缓、其“身陡”的外在形态,是丹霞地貌明显区别于一般红色丘陵的主要特征;有的像飞来石;有的像匐地的凶猛兽;有的像楼房,一层层的窗户敞开着青秀的心灵;有的形成平顶方山赤壁的面貌,威严里有着清秀圆润。火石寨丹霞地貌景区四季景致变化无穷,令游客惊叹不已。暖春时节,漫山野花竞相开放,云雾缭绕的丹山绰约,令人心旷神怡;盛夏,山色鲜亮,灿若明霞,坡地绿草成苗,连绵不断,平地作物缤纷,气候凉爽,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深秋,野果飘香,红叶似火,山若赤壁,麦浪滚滚,天似苍穹,积云雪白,蓝天、白云、丹山、金麦、绿树、色调明快,一副绝伦的自然风景画卷;隆冬,白雪压顶,红崖片片,白桦亭亭玉立,十分壮观,给人似粗犷雄宏的美感。

  宁夏古长城:宁夏境内的长城,从战国开始,经过秦、汉、隋、明数朝的不断修筑,总长度达1500公里,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在宁夏境内,战国秦长城全长约有200公里,是宁夏境内最古老的长城,秦汉时曾做过修缮和增补,明代亦曾加以利用。隋代曾在宁夏修筑过一段新的长城,以防御突厥、契丹的威胁。明代长城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于地形的选择、材料的使用、城墙的构造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明代在全国长城沿线总共设有9个边境重镇,而在宁夏境内就设有宁夏和固原两镇,可见宁夏长城在全国边防上的重要地位。

  同心清真寺:位于宁夏同心县旧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从照壁、礼拜殿脊檩处墨书题词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两次重修。同心清真寺外形与内地的不一样,它更像是一座城楼,由门通过券洞,有台阶可以登上高达10米的台基。台基外表包砖,面积3500多平方米,上建礼拜大殿、宣礼楼、阿訇住房等。寺门朝北,门前有精致的仿木结构的砖雕“月挂松柏”照壁,是一座把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伊斯兰木刻砖雕装修艺术融为一体的建筑。大门上面台基上,耸立着轻巧秀丽的二层四角攒尖顶的邦克楼。邦克楼的北边,坐西向东的礼拜大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宏大建筑,由一个卷硼顶和两个歇山顶前后勾连而成,面阔五间,可容纳七八百人。同心清真寺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宁夏地区多民族和睦相处,进行文化交流的结晶。

  宁夏清真寺:宁夏是回族穆斯林聚居区,历代修建的清真寺为数甚多。宁夏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何处,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记载及实物印证,至今没有定论。目前从史志中能发现的较早的古清真寺记载当为《嘉靖宁夏新志》。在该书卷首附图上,绘有当时银川城“礼拜寺”的图址,并注明“回纥礼拜寺在宁静寺北”(这里指的回纥,是回回民族的族源之一)。其面积相当于城内显赫的贵族宅地丰林王府和真宁王府。此外,同心县韦州大寺,据传是根据明太祖朱元璋御赐之图所建,过去寺内保存有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的匾额和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的两块寺碑,可惜均以遗失。现存的同心清真大寺,据说亦建于明代,寺门附近嵌有明万历、清乾隆石雕横额,说明至少以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清真寺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加上认为破坏,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已是凤毛麟角。如隆德县解放初即有清真寺80多座。由于宁夏地震频繁,尤其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许多旧寺被震坏;同时,清代回族屡次起义失败后,被统治者破坏的寺也很多。解放以后,根据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得到尊重,修复并新建了一大批清真寺。但十年“文革”期间,又使许多古寺遭到破坏。如建于元末明初的韦州清真寺,建于清代的宝丰清真寺和建于元末明初的原石嘴山清真寺等。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贯彻落实,一批被毁坏的古清真寺得到重建和扩建,如纳家户清真寺等,一批幸存下来的清真寺,在政府的资助下得到全面整修;同时,回族穆斯林又集资修起了一批造型美观,庄严大方的中国殿宇式或阿拉伯式清真寺。宁夏现存清真寺中最有影响的有同心清真大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银川南关清真寺、银川清真中寺、固原上殿坊清真寺等。

  西夏王陵:国家AAAA景区,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沙坡头:国家首批AAAAA景区,位于腾格里沙漠腹地,是一处富有浓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游区。高山、黄河、沙漠、长城和绿洲在此汇聚一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奔流的黄河,无际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苍凉的明代长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车,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可骑骆驼遨游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黄河,咫尺之间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异景观。

  沙湖:国家首批AAAAA景区,距银川市区56公里,在宁夏平罗县境内。沙湖拥有万亩水域、五千亩沙丘、两千亩芦苇。沙湖盛产鱼、鸟。有数万只鸟在这里栖居,可称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处奇观。沙湖的鱼类十分丰富,不仅有鲤、鲢、鳙、鲩、鲫鱼,而且有北方罕见的武昌鱼、娃娃鱼。在沙湖的餐馆里,专门设有鱼宴,烹饪沙湖出产的活鱼。湖西贺兰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南部,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文化古迹较多,自然资源丰富。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使六盘山成为休闲、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科考科普和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有老龙潭、二龙河、鬼门关、凉殿峡、荷花苑、白云山六大景区60余个景点。保护区中部有固原古城、战国秦长城、安西王府遗址等;北部有以须弥山石窟为中心的丹霞地貌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