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的地得这那哪”,传承中华文化!


“的地得这那哪”,谁能分得清、用得对?(原文名)

文/戴徵清

2007年2月11日(2008年5月11日补充修订)

    “的、地、得、这、那、哪”这六个字,笔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几个人能全部正确地使用之!下面简单探讨之。

    “的、地、得”,作为助词时读音相同,都是轻声的“de”。这里只探讨作为助词时的用法。

1、的。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或者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简单地讲,“的”,前面是名词、形容词,而后面都是跟名词。

    语言公式:名词或形容词+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句)。

    比如,“清风道长的与众不同、卓尔不凡的博客”、“我的中国心”、“布什家族的新国家纳粹主义”。

2、地。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或者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简单地讲,“地“,总是和表示状态(如情绪)的词连在一起用。

    语言公式:状语+地+行为动词(句)

    比如,“网友们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清风道长的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忍无可忍地发起了对新日寇、新美帝的和台独分子的清算之战”。

3、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简单地讲,“得”,总是和动作或状态相连。

    语言公式:动词或形容词+得+表示状态或后果的补语(或不加)

    比如,“对于台独和日美日益勾结的严峻现实,我们大意不得”、“中国人民可以成功地改造世界上最顽固的日本战犯,对于眼下国内的贪官污吏的成功改造,我们同样可以办得到”、“很多人一说到要和日美台决战,就吓得要尿裤子”。

    毛主席对刘胡兰有个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只是符合他接受教育时的规定,放到现在就应该表达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才对。

    “这、那、哪”,这里只探讨“这、那”作为指示代词,“那哪”作为(疑问)代词和副词的情形。

1、这、那。

    简单讲,眼下的、近的,叫“这”,过去的、远的,叫“那”。

    比如,“你这个家伙,比他那个小人好打交道多了”、“我们这里天气很好,你们那里怎么样?”

2、那、哪。

    本来这两个字不需要区别的,读音一个是nà,一个是nǎ,可是很多人硬是把“那”当作“哪”用了。“那”是指示代词,“哪”是疑问代词。

    比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是哪里人啊?…不肯说啊?那么好了,我不问就是了,但是我能感觉到,你那里的环境一定很优美”。

    眼看着眼下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网络语言满天飞”,错别字“惨不忍睹”之文化乱象,忍了很久,终于写下这篇扫盲小文,非是小题大做。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愿中国人,都认真地学好、用好中国字儿,从小事做起,莫使中华优秀文化流失于小小的,也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代词。

    2008-05-11加注:如今,互联网上,很多人“再”、“在”不分,“再见”写成“在见”;“做”、“坐”不分,“坐沙发”写成“做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