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农村脱贫的根本保障
本文发表于光明网社会民生栏目,国务院扶贫办网站,转载于中国人口信息网,中国经济网,中金在线等国内主流媒体网站
一、贫困与疾病的恶性循环
贫困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它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即使到2015年,世界上也还有9亿人处于严重的贫困状态。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因此农村贫困人口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农村贫困地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贫困在不同场域,其涵义也有不同。在一般意义上,贫困地区是一个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以人们生活水平为主要标志,表明社会发展程度的地域性概念,其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贫困。
贫困地区的人口由于经济收入较低,因而获得生活消费资料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水平较低,而且居住条件比较差,身体素质较低,往往病痛不断。再加上在自费医疗条件下,贫困农民又拿不出或舍不得拿出钱去看病拿药,经常是“小病扛,大病躺”,往往是一场大病就拖垮一家人。在全国农村贫困户调查中,有23.28%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这一比例是50%;不少贫困户是贫病交加,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贫困地区的人口由于生存环境质量差,受教育的机会少,经济收入较低,因而获得生活消费资料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水平较低,身体素质较低,往往病痛不断;但是在接受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就业机会较少,竞争能力较弱,贫困自身就成为长久贫困的根源。
二、健康贫困是最大的贫困
贫困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而健康贫困是贫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健康贫困,是指具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但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它是一种社会排斥过程中健康机会的丧失和剥夺,也是健康风险的累积效应。由于收入低下而且缺乏弹性,以及贫困造成的社会边缘化状态,农村贫困家庭遭受的健康风险远大于非贫困家庭,在应对健康风险时,具有更强的脆弱性。
可以说,不良健康状态是贫困内容,又是其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而疾病又直接导致了贫困的升级。
三、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农村脱贫的根本保障
毋庸置疑,贫困的消除,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生产力。但生产力的发展只是消除贫困的前提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更有成效地消除贫困,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救助制度。同时,运用各种社会政策,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是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让贫困人口迅速富起来,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历史的需要。
如果缺乏有效的健康风险处理机制,农村贫困家庭则很容易陷入健康贫困状态或者重新返回到贫困状态,即常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良健康状态与贫困状态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互为因果的关系,两种状态互动的后果则很有可能形成不良健康状态与家庭贫困呈现一种恶性循环。疾病导致家庭更加贫困,而家庭愈加贫困的状态将导致这种不良健康状态的持续时期更长,更加恶化。
贫困地区固然需要发展经济,然而没有良好的健康状态,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贫困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健康风险处理机制,来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和返贫状况、保障农民健康。
(张增国,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