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省精神面对“妖魔化”


 

以自省精神面对“妖魔化”

王 淼

    一个话题如果被频频提起,那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最近,笔者发现关于“妖魔化”的话题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先有巨人网络董事长兼CEO史玉柱在2007年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说:“网游正在一年一年地被妖魔化。”又有新快报报道,“中国被妖魔化省份排行出炉 河南居首湖北排第二”。1月28日,出席江苏省政协会议的房地产企业家龚国钧也说,“说到企业家,媒体就‘妖魔化’,一说到开发商,大家就觉得是坏人。”此类的讨论标题还有:“谁在妖魔化医生”,“大学被妖魔化了吗?”……

    谈到妖魔化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任何群体内的个体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能因为个体的特性而对群体作出过于绝对的评价。正如,犹太人中出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商人,我们并不能说犹太人都是经商的天才,因为犹太人也有爱因斯坦这样的“书呆子”。因此,媒体就一些现象对整体作出判断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但仅仅把妖魔化问题归罪于媒体也是不对的,尽管媒体报道可能有偏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些年所谓的被“妖魔化”的事例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现实问题由于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病,使其不能有效解决,进而愈演愈烈,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和不满,才有所谓的“妖魔化”问题。如网游问题,是不是有些可以让青少年愉悦又益智的的游戏?肯定是有的。但从媒体报道的例子看,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荒废学业,甚至连玩几天几夜猝死在网吧,模拟游戏中的暴力行为造成犯罪的,也是屡见不鲜。而这与游戏开发的日趋大型化和虚拟现实化密不可分,就像一个越挖越深的陷阱一样,一旦落入就难以自拔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有关部门对游戏的监管是被动和不足的,措施是不治本的。有人把有些不良网游比作精神毒品,笔者觉得并不为过。如我在网站看到有这样一个评论:“我从传奇开始,中间玩奇迹、决战、命运、大话,一直到现在的魔兽世界、街头篮球。说实话真没感觉到有什么所谓有益的东西,但是总是个很好的消遣.也许明天猝死也没准,但不后悔,反正活着就是等死。”“反正活着就是等死”如果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态度,对网游中存在的问题的批评怎么能用“妖魔化”一言以蔽之呢?再如,“一说到开发商,大家就觉得是坏人”的问题,也恰恰是这几年房价暴涨,严重损害了普通百姓利益,而众多开发商挣了个盆盈钵满。虽然房地产的问题很复杂,也许未必该开发商们承担主要责任,但多年积蓄被一卷而空或望房兴叹的老百姓们看着这些迅速巨富的“企业家”们,心里能没有怨气么?

    因此,今天说到“妖魔化”问题,笔者认为被批评者还是应该多一点自省精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大可不必总是打出“妖魔化”这张牌,总是一副被冤枉的委曲模样。 原出处 中国改革报  发表日期:20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