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农村教育的及时雨


长期以来,由于青海省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流失、专业教师紧缺等原因,农村教育水平一直停滞不前,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农村学校学生流失严重,广大农村家长和孩子一直期盼能得到城里孩子较高水平老师的教育。2006年,一批“特岗教师”走进了我省农村学校,成为农村教育的及时雨。两年来,农村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村孩子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大幅提高,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特岗教师”:农村教育的及时雨

几年前,农村小学的课程表上尽管排上了体育、音乐等课程,但小学生们从来没有上过真正的体育课和音乐课;当城市小学生们在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时,农村的孩子却不认识一个英语单词;农村学校的优秀老师越来越少,剩下的一些年老的老师却不知道将这些孩子带向何方?就在农村教育出现很多困难问题影响到农村孩子前程的时候,2006年,一批“特岗教师”走进了我省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他们潜心三尺讲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据了解,2006年,国家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教师的聘期为3年,服务期内计算工龄,聘期内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任职满一年后,可按有关规定申报评审职称。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岗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同时,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且本人愿意留在当地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可在编制内正式聘用并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范围,与当地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两年多时间里,这些“特岗教师”为农村教育到底带来了多少变化?“特岗教师”如何在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他们的人生道路又在哪里?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来到青海省大通县一些农村学校,采访了这支特殊的教师队伍。

农村学校引来了“金凤凰”

大通县是青海省的一个贫困县,几年前,全县仅有教师4400余名,加之每年自然减员,教师缺编问题非常突出。近年来,大通县每年都公开招考录用教师,但因数额有限,缺编局面始终得不到明显改善。国家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后,大通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有关领导意识到这是解决教师不足“瓶颈”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们积极争取名额,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逐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

2006年,“特岗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大通县就迎来了93名教师。两年来,全县共招录“特岗教师”188名,全部分配到了乡镇中小学校。188名“特岗教师”中80%来自我省各地,还有20%来自省外。他们大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持有教师资格证书,整体素质比较高,进入角色快,普遍受到了农村学校的欢迎。

大通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马海玲说,以前,大通县的农村学校,特别是乡以下学校,存在着整体教学水平低、教师队伍层次不高、欠缺专业教师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英语、地理、体育等专业的教师奇缺,一些应聘人员不是学历低,就是专业不对口,就算勉强招够了,教学水平也跟不上。自从“特岗教师”来了之后,大通县各农村学校的情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选择余地大了,来的教师分派到基层后普遍反映都很好,学校好管理、自身起点高、学历高;在培训上既缩短了上岗时间,又能很快进入角色。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农村

   大通县东峡镇老虎沟小学离大通县城23公里,这个小学的老师要去县城先要步行6公里到东峡镇后才能乘坐上去县城的班车。就在这个交通很不便利的贫穷落后的农村小学,2006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的王晶晶找到了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舞台。她大学期间学的是英语专业,但她现在除了上英语课外,还上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最让她开心的是,上一学期全镇统一期末考试中,她教的三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的英语平均成绩都是全镇第一。

    李得芳是青海师范大学2006届毕业生,当年就参加了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9月她来到了东峡镇多隆小学任教,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老师。目前,她不但是五年级的班主任,也是该小学远程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付出的心血往往要比其他老师多,由于多隆村贫穷落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等原因,很多小学生回家无人照顾面临辍学的局面,为此,学生家访成为李得芳的又一项劳累的工作。“我们班有35名学生,为了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不让一个学生落下学习成绩,每个学生的家我都去过。”说起学生家访,原本在记者面前少言寡语的李得芳开始激动起来:“我们班的高生祥是一个孤儿,由他爷爷和奶奶照看。当我到高生祥家去家访时,他的爷爷知道是孙子的班主任来了,赶紧用衣服袖口擦凳子让我坐,老人的动作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灵,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没有理由不教好每一个孩子。”

   王全德是一名在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任教的“特岗教师”,他让农村孩子们认识了电脑,学会了打字,学会了制作幻灯片,将孩子们带进了计算机世界。目前,他已经成为逊让中学的一名骨干教师,负责学校电教管理,同时也是音体美信教研组组长。

目前,大通县近200名年轻人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为农村教育增添了活力,为农村孩子们找回了希望的灯,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校长袁永鹏告诉记者:“‘特岗教师’为农村教师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活力。由于‘特岗教师’学历高、起点高、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目前不少人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而且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成绩,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大大提高。”

3年后,他们不愿离开农村学校

    当记者采访几名“特岗教师”3年聘期满后的打算时,他们的答复都是在这3年中一定要努力工作,争得学校和学生的信任,争取考核合格后留下来继续工作,当一名光荣的农村教师。

  “特岗教师”李得芳2006年到东峡镇多隆小学任教时,由于刚离开繁华都市和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跟一些年老的教师每天面对农村的孩子,似乎感觉到孤独和寂寞,而且一种难言的枯燥生活让她失去了青春的活力。但是,学校的年老教师们对她细心的关照让她感到了一种家的温暖,一些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在乡村道路上骑摩托车上下班的吃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她,为此,为了充实放学后的生活,除了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外,她开始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她找到了乐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目前,她已经热爱上了这份职业,她已经舍不得农村的孩子们了。

特岗教师为我省农牧区学校“解了渴”

   记者从青海省教育厅了解到,目前,1620名特岗教师分布在全省29个县(市),名额分配主要集中在西宁地区的湟中县、大通县,海东地区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地。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黄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的16个县,特岗教师的到岗人数还很少。当地教育基础薄弱、师资整体水平不高和教师紧缺等三大问题日益凸显。

   采访中,很多教育人士表示,借助“特岗教师计划”让更多的特岗教师留下来,为农牧区学校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力量,这对改善我省农村牧区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教师补充机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据青海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特岗教师计划”,是完成我省“两基”攻坚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农牧区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农牧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特岗计划”实施两年来,全省共招聘1620名特岗教师,他们犹如及时雨,有效缓解了我省农牧区“两基”攻坚县、民族自治县、贫困县中小学师资短缺的“干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