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仪表与课堂情境的创设


  教师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素有“蜡烛成灰泪始干”之说;说教师是霞光,能照亮孩童前进的路,能召唤儿童近朝阳;说教师是灯塔,能给孩子的心灵指引航向,使孩子在知识和人生的海洋上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说教师是垫脚石,是台阶,让孩子通过教师的级级层层攀向高峰,到达理想的天堂。等等,不仅说明教师职业的重要,更说明教师职业的美好、无私和崇高。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抬足都起着表率的作用。“为人师表”四个字对教师的言谈举止有了特定环境的职业规范。这就说明教师不仅在言谈举止上为学生作表率,而且教师仪表也是一个在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并且是很重要的课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现代儿童已经不在满足于教师仅仅教书本知识,而在于教师要从诸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毅力、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才能肩负起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李吉林老师创设的“情境教育”模式,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情感为纽带”。情感作为儿童在世界的本体性的力量,是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儿童只有对所学内容真正的“动情”,才能实现“晓理”。而儿童对事物、对知识的“动情”是靠视觉、触觉、听觉来实现的。小学生常常会为教师的穿戴打扮而发出:“哇,今天老师真漂亮!”“老师今天帅呆了!”“老师酷极了!”也常常会为老师给他﹙她﹚的一个轻轻地抚摸而发出灿烂的笑容。这就说小学生的视觉与触觉是非常直接而明显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视觉与触觉的功能,就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始终以情感为纽带,从诱导学生的情感着手,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模式满足小学生在情感上的要求,从而达到使学生“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教师在教学前要结合教学内容,从仪表上研究自己该穿戴什么样的服饰,创设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使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个整体情境,让学生跟教师一起进入教学内容,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一起随着教学内容同喜同乐,同哀同悲,让学生在学习中,从情感上体会爱、恨、情、仇……。因此,教师的仪表在教学中毫无疑问就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例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中,作者抓住了那满湖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描写出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色的荷花,使作者﹙包括读者﹚觉得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美丽动人。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对祖国湖光山色的热爱。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诗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跟学生共创一节进入美丽意境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自然的美,心境的美,学会对美的欣赏,知道美的境物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意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美的快乐。这样美的意境,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穿戴打扮又怎么能死死板板或是严严肃肃的呢?教师的穿戴打扮就应该与课堂气氛协调,应穿得鲜亮一些,活泼一些,尽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这才是一节师生共创美境,共同欣赏、享受美境,在美境中共同愉快学习的美的课堂。

  又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就不能穿得鲜亮、活泼,而应该穿得严肃、庄重,才能与教学内容相一致。这篇课文运用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们的服饰、动态、心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76年1月,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灵车,经过长安街时,首都人民“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向周总理告别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亿万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若教师结合文中“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自己有意识地佩上一朵小白花,教学时配上哀乐声中的朗读,创设一种肃穆、悲痛的情境,使之与长安街当时人们依依不舍送总理的灵车的那种情境融为一体,让学生体会送别亲人,离别心爱的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经历的失去某个亲人时的悲痛心情,以此创设一种自己与某个最亲爱的人原来是难舍难分,而今却再也不能相见的悲伤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此时教学课文内容,学生在情境交融中理解、体会人们送总理的灵车时的心情就容易多了。同时,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感悟到离别的悲痛。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对达成教学目标非常重要,而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仪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教师的仪表不但要注重端庄、得体、大方,而且更要注重结合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与创设教学情境相协调,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发挥“师表”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