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信访难的原因分析


  [ 原创 ] [2006-09-05  钟鸣 ]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英明决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基层行政单位是联系群众的最前沿,党中央的精神、政策如果基层执行不力,就会影响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就只会变成一句空口号。

  “依法行政”,关键在于保证行政程序的公平、公开。2005年新的信访条例出台,规范了信访秩序,规定不允许越级上访。基层的信访问题,大多数是属于由于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矛盾问题导致的损害群众切身权益的事件,上访群众本来是弱势群体,由于工作上的关系,被反映对象与同级基层行政单位领导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利益联系),显然多于群众的联系,很容易形成特殊的利益群体,碍于情面,不方便处理或者不好处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是往往产生所谓“官官相卫”的现象。在同级基层行政单位,信访条例有关“90天处理时效”的规定的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上级尊重下级处事权),得不到执行。上一级机关、纪委又缺乏监督、督办的机制、措施,基层出现拒绝接待、处理行为后,并没有按信访规定受到处罚。这样以来,容易产生群众按照正规信访程序,信访执行难的现象,基层行政单位在处理信访事件时采取顶、推、拖等行为,群众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反复信访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又不得不继续层层上访。这种现象普遍了,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演化为群体事件。有悖“建立和谐社会”的精神要求。

  但是,如果在媒体公开报道监督下,许多问题又都解决的很公平、公正了。群众也无须象我们这样把公正解决问题、维护合法权益的希望寄托在中央领导人身上,写信反映一些干群矛盾的小小的事情了,各级领导也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批示处理类似应该有下级、下下下级各职能部门处理的事务上了。

  我们提出这件事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领导对这类事的关注,让各级部门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更多的关心、监督、报道群众在基层信访过程中遇到的顶、压、拖、推的执行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