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杰
他们不“禁摩”
到台湾的第一个早晨,是被摩托车的噪音叫醒的。拉开窗帘,不远处是一个十字路口,数十上百辆摩托黑压压地停在人行道后面,骑士们都戴着安全头盔;绿灯一亮,一拧把手,齐齐向前射去,马达声震耳欲聋。台北称摩托为“机车”,其数量之多几乎赶得上大陆的自行车,且速度极快,与其他车辆并驾齐驱,毫不谦让。
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广州刚刚通过“禁摩令”——“禁摩”似乎成了城市发展和进步的象征,可是台北的摩托居然如此“猖狂”。
物价的高与低
台北的物价很贵。一“粒”普通的富士苹果30台币,约合人民币7元。芒果一“粒”60元,合人民币l5元。为了保护果农的利益,这个水果大省的水果可一点也不便宜。
至于其他日用商品的价格,也基本是大陆的3倍左右。一瓶纯净水25台币,约合人民币6元。书更是贵得离谱,我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人民币28元,台湾版的价格是480台币,换成人民币是120元。
可是也有一些价格比大陆便宜,比如风景区和博物馆的门票。开完会,政治大学的曾教授驱车带我们去野柳地质公园玩。这里是一片风蚀海岸,处处是蘑菇石,风景优美,景观独特,差可比拟为大陆的石林,票价40台币,约合人民币l0元。
为什么台湾的穷人可以享用这些“公共产品”呢?原因很简单,在台湾,一个人再穷,他也和那些亿万富翁一样,拥有一张选票。
传统节日
1952年,从大陆溃退台岛后的国民党,把“保卫中国文化”,“实行民主宪政”,“平均社会财富”,作为所谓“复兴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其中,“保卫中国文化”,又因为扫除台湾岛上日式教育文化遗存的需要而愈为台当局所重视。当然,民进党执政后,学校教育中“中华文化”的内容有所减少,但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曾经专门查阅过台湾的中小学教材,一、二、三册是《论语》选读,四、五册是《孟子》选读,第六册则是《大学》、《中庸》讲读。这一套书,基本上涵盖了“四书”的主要内容。
电视政治
几乎每一个台湾朋友在和你聊天时都会问:怎么样?看到电视上打嘴仗了吧!台湾人就是这样,什么事都可以批评。
台大教授说:“台湾政治对社会的影响力其实是很有限的,比如,政治是管不到大学的。政府只负责给大学拨款,别的什么都管不着。在台湾,一流的人才都不在政界,而是在商界和学界。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学者只要做好学问,商人只要做好生意,其他的都不用他关心。”他的声音里透着某种自豪。
在其他场合,台湾人都是那么“温良恭俭让”,女人说话嗲兮兮,男人有点娘娘腔,文明得有些“文弱”。只有在有关政治的论坛上,火药味十足。
台湾的电视乏善可陈。那些滥得不行的综艺类节目对大陆入来讲一点也不新鲜。因此,每晚只好锁定在政治类的节目上,听台湾人在电视上唇枪舌剑。
好在这样的节目不少。在台湾的那几天,正好赶上“中正纪念堂”改名。四五个频道长篇大论地讨论这个话题。请的来宾中,3/4的人都是反对改名的,只有1/4的人支持。反对派呈一面倒的压倒之势,对在坐的民进党政策会副执行长极尽嘻怒笑骂之能事。这位副执行长连话都抢不到,十分可怜。好容易抢到发言机会,他说,要把“蒋庙”改掉,是因为这是一座象征“威权政治”的建筑,建筑理念充满专制精神。
旁边的一位民意代表马上拦住说:“胡说!现在的‘总统府’不也是威权政治的建筑吗?要知道,那是日本总督府啊,为什么陈水扁还住在那里……”
那个戴眼镜的民进党说:“所有这些威权时期的建筑,都应该改名。党内的主流意见,是迁都到中南部去……”
民意代表又打断他:“纯粹放屁!迁都?迁到中南部?这明显是为了选举。中南部是你们的票仓……”
看台湾的政治类节目,一言以敝之,就是“百无禁忌”,谈什么都可以,怎么谈都可以。越是老百姓,越是民意代表,越是要骂人。越出惊人之言,就越受欢迎。从长时间的威权统治下解脱出来,物极必反的“反威权”心态正盛。长时间不许开口后,“嘴瘾”现在正浓。
这也是台湾议会打架风盛行,“政治乱象”不断的一个原因吧。
“为什么不统一”
每一个大陆人和台湾人坐到一起,不可避免地谈到一个话题:“统一,还是分裂?”
辅仁大学的一位学者,自称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对“大陆观点”和“民进党观点”各打五十大板。他说,统一还是分裂,要从“利益”这个角度出发。大陆人往往认为,统一是先天地不需论证地“好”。民进党人则认为,“独立”代表了“正义”、“真理”、“进步”。台湾人考虑问题是现实的。让他们选择统一还是分裂,他们只会有一个考量标准,那就是对自己有没有利。统一了,大陆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将更方便、更顺畅地为台湾人所用,两岸交往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唯一的阻碍,是政治。台湾人的政治理念和大陆差别太大了。台湾人认为,民主政治才是可以信赖的,其他政治类型的不稳定性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