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66ff00]好运来朋友咨询[/color]:
[color=#ff0000]结石病人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color]
[color=#66ff00]回复好运来朋友:
胆结石病人应该注意些什么?[/color]
[color=#ff0000]胆结石 [/color]
胆囊炎、胆结石是常见的疾病。大多数胆囊炎的发生,都因胆囊内存在着结石,阻塞了胆囊管,使胆汁排出不畅,继而发生细菌感染,形成胆囊炎。也有一部分病人,胆囊内并无结石,细菌由肠道或由血循环进入胆囊而形成胆囊炎。胆囊炎的病人由于胆汁成分改变、胆汁浓缩,以细菌和炎性坏死物质为核心,也易形成胆结石,故胆囊炎、胆结石常伴随存在。
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一个梨形的囊袋,肝脏每天平均产生约800毫升胆汁,除少量胆汁直接流入十二指肠外,绝大部分经胆囊10倍浓缩后贮存于胆囊中。胆囊收缩时,将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挤入胆总管,并进入十二指肠内,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饮食中的脂肪进入十二指肠时,能刺激肠粘膜释放出一种“缩胆囊素”的物质,使胆囊收缩,排出胆汁。但如果胆囊内有结石或胆总管结石阻碍胆汁的正常排出,胆囊强烈收缩时,便可引起剧烈的疼痛,甚至诱发胆囊炎或胆管炎的发作。部分胆囊内带菌者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亦可发病。
由于胆囊炎的病人,绝大多数伴有胆结石,所以患胆囊炎、胆结石的病人,要忌脂肪饮食,以免诱发疼痛和胆囊炎的发作。
胆囊是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场所,作过胆囊切除的病人,进脂肪食物时,由于没有浓缩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部分病人会出现腹泻。此外,作过胆囊切除的病人,胆总管常常扩张,以部分地代替胆囊的功能。如果胆管代偿功能失调,则在进食脂肪饮食后,也可出现类似胆绞痛等症状,所以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也应该忌脂肪饮食,至少在手术后的1~2年内,应该忌脂肪饮食。
患胆囊炎、胆结石的病人,要了解胆囊功能情况,需口服碘番酸或碘阿酚酸片等药物作胆囊造影检查。药物经肝随胆汁排出,进入胆囊,浓缩后,胆囊阴影便可在X线片上显示出来。进食脂肪餐后,若在30~40分钟内缩小为原来的l/3或l/4,则说明胆囊功能正常。在胆囊功能良好的病人,如果仅有1~2颗,大小在2厘米内的结石,可以采用体外震波碎石的方法,使大结石碎成颗粒状,再服鹅去氧胆酸溶解结石,这时,脂肪饮食能使胆囊收缩,将碎石和胆汁一起排入肠道中,随粪便排出。此时吃脂肪饮食,却是治疗的需要。因此,了解胆囊、胆道的解剖和生理,就能正确地理解胆囊炎、胆结石与脂肪饮食的关系了。
[color=#ff0000]
牛奶可防胆结石 [/color]
临睡前喝一杯全脂牛奶,可防胆结石。因为牛奶能刺激胆囊,使其排空。这样胆囊内胆汁就不易潴留、浓缩,结石就难形成。
[color=#ff0000]胆道结石分哪几种类型? [/color]
当你走进结石“王国”时,就会为那些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胆石而惊叹不止。那颜色,有的洁白如玉,有的漆黑似墨,而更多的呈深黄色、棕褐色或紫褐色;那形状,有的圆如珍珠,有的形同鸽卵,还有的呈三角状、多面形、棍棒状等等;其硬度,有的坚如顽石,有的软似米粉,当你用刀将结石切开时,可以看到有的以内核为中心、呈放射状结构,有的则像树木的年轮一样,呈层状结构,也有的杂乱无章;有的一石屹立,独占鳌头,有的众石并存各不相扰;有的大小、形状相差不多,有的则大小不等。当这些千姿百态的结石被你尽收眼底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问道:为什么同样发生在胆道系统的石头,却有如此多彩的状态?医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与结石的成因,成份和发生部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家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胆石进行分类:
(1)按胆石内所含成份可分三类:
①胆固醇结石:由于胆汁中所含的胆固醇过多,溶解不掉而逐渐沉积。单发者居多,质地坚硬、呈圆形或椭圆形,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外观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表面光滑,光彩很好看,切面有放射状线纹。也有多发结石呈多面或粒状,X线平片不显影。
②胆色素结石,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结石。形状不定,质软易碎,剖面无核心或分层,称“ 东方型结石”。结石由胆色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的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黄豆大小,外表为黑色或棕红色,数目较多,体积较小,常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成为胆总管结石。
③混合性结石:不论是胆色素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在结石形成后,又可以在原来的结石外面,再有胆固醇或胆色素、钙盐的沉积,从而形成胆色素胆固醇混合性胆石。由于所含成份比例不同,可表现各种颜色和形状,一般多见的为球形或多面形,颜色有灰白色、黄色、棕色、黄绿色、黑色,剖面为层状,各层色调不一,X线平片常可显影。
胆结石根据各地报道,混合性结石最多,胆色素结石次之,胆固醇结石最少。由于胆石可堵塞各种不同部位,所以引起胆石症的症状也各不相同。这与胆石的大小、位置、有无炎症有很大关系。
(2)按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总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三种:
①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和混合性结石。胆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黄疸,也不产生绞痛( 除非卡住了胆囊管)。患者平时偶有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饱闷感,有时有嗳气、嗳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吃油腻食物后,症状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终身没有症状。
②总胆管结石:多见于胆红素结石。胆石可以原发于总胆管,也可以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当胆石在总胆管内卡住时,病人出现疼痛,常有黄疸、寒战、发热,大便呈灰色,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一样。如此时又有总胆管炎症时,就能导致高热、昏迷等严重征象。当胆石移动位置或从胆道口排到十二指肠内,病人的黄疸及炎症症状都可趋向消退。
③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占胆石症的15%左右。由于胆石较小,呈泥沙样,容易往下流动,因此多数同时有总胆管结石。病人常从幼年时就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发冷、发热、黄疸等病史。这是由于胆石阻塞了胆汁的流通,胆汁被阻塞不能排出,就转而进入血液中,这时病人的眼睛、皮肤就会发黄。医生把这种现象叫作“梗阻性黄疸”。也因为胆道被阻塞,时间一长,讨厌的细菌就乘机在胆道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胆道炎。还能进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神志淡漠、白血球超过20.0×109/L,体温达39℃以上,医学界把这种现象叫“重症胆管炎”。其他还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内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color=#ff0000]在古代有胆结石这种病吗? [/color]
胆道结石病可能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在埃及的木乃伊(公元前1085~前945年)中,便发现有胆囊结石。不过,从其发生率看来并不是那样的常见。据认为公元前4世纪之前,便已有关于胆石症的临床描述。我国的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的女尸,经过尸体解剖,发现胆囊内含有胆固醇结石及胆色素结石。祖国医学很早便有关于胆道疾病的临床描述。
[color=#ff0000]世界上最大的胆石有多重? [/color]
同样是胆石,在不同病人身上数量却不一样,少的只有1~2颗,多的达几千颗,鼓鼓囊囊一袋。小的似芝麻,大的像鸡蛋,甚至可以有斗那么大。
1952年12月29日,英国伦敦的查林·克罗斯医院为一位八十岁老妇取出一颗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胆石,竟达6.29kg。我国海军某医院外科,1981年9月26日在55岁的男患者总胆管内,取出结石215g。
[color=#ff0000]
胆道结石都发生在胆囊里吗? [/color]
不是,除胆囊里可发生胆结石外,凡是胆道系统胆汁流经的地方,都可发生结石,如胆道的肝外和肝内部分。肝内部分包括左、右肝管和密布于肝叶内的肝胆管分支;肝外部分包括肝总管、胆囊、胆囊颈管、胆总管、壶腹部。结石可以就地产生,也可以来自上面的胆道随胆汁流下来。
[color=#ff0000]人为什么会发生胆结石病?[/color]
胆结石病即胆道内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粘液物质及钙等)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石头导致的疾病。结石可以发生在胆道的任何部位。但是大多数人是不会发生胆结石病的,这是因为胆结石的生成必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在胆道内形成结石。胆结石的发生与饮食、感染、胆汁停滞等因素有关。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可能促进胆结石病的发生呢?①长期食入高糖、高脂膳食者,可造成胆汁中三种脂类(胆固醇、卵磷脂、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过饱和而引起胆固醇结石。②与胆固醇结石相反,惯用低蛋白、粗碳水化合物饮食者容易发生胆色素结石。在农村,沿海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胆红素结石的发病率高。胆汁培养带有大肠杆菌生长,大肠杆菌在繁衍过程中产生酶,超过胆汁中存在的葡萄糖二酸-1、4-内酯对其的抑制作用;使结合胆红素水解,而形成胆红素结石。胆结石的形成是一个慢性复杂过程,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color=#ff0000]
胆囊内为什么会生石头? [/color]
胆石症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人们研究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到现在为止医学家还不能很明确地指出胆石形成的直接原因究竟是什么?目前专家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因素:
(1)胆汁中主要成分比例失调:胆汁中的成分上面已说过,除水以外,固体成分有胆盐、胆固醇、卵磷脂等三种主要化学成分,混在一起呈粘稠状态。大家都知道,水与油是不相容的。胆固醇是脂类物质,它也就不溶于水。正常人的胆固醇之所以能够比较稳定地溶解在胆液中,主要因为胆汁中有足够的胆盐和卵磷脂形成了胶粒的缘故。如果胆液中胆固醇增多,或者胆盐和卵磷脂减少,它们之间的比例失调,胆固醇就过剩了,就形成了胆固醇结晶。又因为它们相互聚拢,越聚越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结石。另外如果饮食中热量(热卡)过高,糖的比例过高,也会抑制肝脏分泌胆盐,胆固醇就溶化不了。又如在饮食中胆固醇(肝、蛋、肉类等)含量多,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量就增高2~3倍,这样胆固醇在胆汁中呈“过饱和 ”状态。这种胆汁在医学上称为“致胆石性胆汁”。这种结石称胆固醇结石。
(2)胆道蛔虫症:日本学者对手术取出的胆红素钙结石进行研究,发现结石内55%有蛔虫卵。我国青岛某医院对413例胆石进行解剖,发现以蛔虫残体为核心而形成结石占70%~84%,湖州第二医院一护士长,曾把术中取出的胆石10粒,锯成两半,发现石头里有蛔虫残体5粒,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发现有团团蛔虫卵及蛔虫角皮3粒,以上说明蛔虫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因素之一。
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小肠里有多种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因此粘附在蛔虫体上的细菌也以大肠杆菌为最多。而蛔虫又有一个特殊的习性,就是见孔就钻,无孔不入。十二指肠中有一个地方叫十二指肠乳头,它是一个很小的细孔,该处是蛔虫从肠道钻入胆道的必经之路。尖头尖脑的蛔虫常常拼命地往胆道里钻。蛔虫钻进胆道以后,有的大批产卵,有的很快死掉,腐烂变黑,变成段段残体。残体和虫卵这些异物,有的受胆道运动的影响和胆汁流动的作用,自然地排入肠道;有的阻塞胆道、存留在胆道里,逐渐形成为结石的核心。这时随着蛔虫进入的大肠杆菌,把胆道作为活动的温床,趁机繁殖起来,引起胆道发炎、水肿,使分泌物增多、凝聚,起到形成结石的网架作用。又因为大肠杆菌能释放一种酶,纷纷出来捣乱,东窜西撞,把胆汁中原来的结合胆红素大大地破坏了,变成了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与胆汁中的钙相结合,形成微小颗粒往下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微小颗粒通过由糖蛋白形成的网架而相互聚拢、淤积,包在以异物为核心的周围。一层又一层,一层包一层,就像滚雪球似地越来越大,胆结石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混合结石。在手术室里,医师在开刀过程中,从病人的胆道里有时取出来的石头,蛔虫还有一半露在外面呢?例:邵某某,经手术,在总胆管内取出蛋形混合结石一粒,头部有蛔虫半条,结石大小为2.5cm ×1.6cm×2cm,重31g。有人曾做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将一根很细的线头放进兔子的胆囊,经过几个月后,一根细细的线头变成了一颗圆圆的石头。
(3)女性激素:雌激素能直接影响肝脏的酶系统,使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内含胆酸盐减少,胆固醇分泌量增加,还能干扰胆囊收缩功能,造成胆汁排放受阻,胆汁淤积,促使胆石的发生。
(4)肥胖及体力活动过少: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转换率较正常人高,使胆汁内胆固醇排泄量增多容易析出,形成结石。不爱好运动、有静坐习惯、肥胖、腹壁松弛、瘦子的肝脏下垂、饮食中长期缺乏脂肪、胆囊肌张力减退者,都可使胆汁慢性淤积而形成结石。
(5)精神状态:长期精神紧张、抑郁会使内脏植物神经紊乱,影响胆囊功能,造成胆汁淤积。因为精神不愉快会导致抗病白细胞减少,从而破坏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专家们观察过一组失去妻子的男子,在头14个月中,他们的白细胞数明显减少。
(6)遗传:已证实胆石症的下一代发病率高于一般人,其中部分遗传者主要因胆汁中先天性胆酸盐含量过低,使胆固醇非常容易过饱和而不容易溶解,析出形成结石。
[color=#ff0000]
胆结石中由哪些成分组成? [/color]
胆石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胆结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目前,许多科学家正致力于胆石症的研究,企图了解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和确切的过程,并以此来寻求预防和治疗胆石症的有效方法。研究胆石症的原因,首先要弄清胆结石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现代分析化学的进步,为研究胆石成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通过应用化学微量定量分析、红外光谱、原子发射和原子吸收光谱、电子探针,以及质子激发X线发射分析等各种现代科技方法,发现胆结石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包括胆固醇、胆红素钙、碳酸钙、磷酸钙、磷脂、蛋白质,以及铜、铁、锰、锌、铅、锶、钛、铬和镍等多种金属元素,而且每一个病人身上的胆结石的成分也不完全相同。胆结石的成分尽管如此复杂,但科学家们发现,有一些结石的胆固醇含量超过结石重量的一半,而另有一些结石则以胆红素钙及其衍生物为其主要成分。于是,人们将这两类结石分别称为胆固醇结石和胆红素结石。胆石成分的分析为研究胆结石的成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迪。我们知道,胆固醇和胆红素本是胆汁中的两种主要成分,于是接下来人们就着手探索原来已经溶解在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胆红素,是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过程才发生沉淀析出,再形成结石的。
[color=#ff0000]
我国为什么以胆色素结石多见,而西方国家则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color]
我国的原发性胆管内色素结石约占胆石病例的50%。与胆色素结石紧密相关的疾病亦称为中国胆道阻塞综合征。这和我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有关。我国人的饮食成分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平衡;加之广大农村、沿海地区的生活方式,蛔虫在人体内的寄生相当广泛,蛔虫可将细菌带入胆道内。细菌亦可经门静脉血流到肝脏并排至胆道内,肠道内细菌尚可通过奥狄氏括约肌返流入胆道内;胆道感染发生在几乎全部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胆汁中细菌密度很高,反复的胆道感染降低了胆道组织的抗损伤能力,使胆管上皮再生不良,增加了胆管狭窄的发生率,造成胆汁停滞。胆汁停滞有利于胆汁内细菌繁殖及产生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均是形成胆管内色素结石的重要原因。
而西方国家的结石则以胆固醇为主,其饮食结构为精制碳水化合物。日本人的胆石原先三分之二为胆色素结石,但其近年来随着饮食的西化,这种结石的发病率已明显减少,而胆固醇结石则显著增多。1984年我们对北京地区的胆结石分析,发现与日本胆石类型的变动相似,这种变动趋势与我国城市居民中蛔虫感染率下降,饮食中蛋白、脂肪的含量增加有关。非洲的黑人中胆石症少见,Capron认为与黑人饮食中丰富的纤维素含量有关。然而在用西式化饮食及生活水平较高的黑人中,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所以,饮食和生活习惯与胆结石的类型呈正相关。
[color=#ff3300]哪些人容易患胆结石? [/color]
胆石症虽然常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胆结石。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胆石症呢?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胆石症的“危险因子”。有这些“危险因子”的人就容易患胆结石。胆固醇结石的“危险因子”包括:
(1)年龄大 青少年患胆石的极少。胆石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因此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患胆石症,年龄越大,患胆结石的人就越多。
(2)女性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胆固醇结石,女性病人一般要比男性病人多2倍以上。多次妊娠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或绝经后用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妇女,患胆石症的也较多。
(3)肥胖 肥胖的人容易患胆石症。肥胖的人有长期的过度营养,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可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4)饮食 经常进食较多,食物中含有多量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和糖,就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西方式的饮食方式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5)某些疾病 患局限性回肠炎的病人,容易发生胆固醇结石,这是因为病变的回肠不能完全吸收肠内的胆汁酸,造成胆汁酸的过量丧失所致。同样的道理,作了回肠切除手术的病人,也容易患胆固醇结石。
凡有上述“危险因子”的人应该经常警惕胆石症的发生,如一个中年以上的肥胖妇女,在饭后经常感到上腹饱闷,甚至胀痛不适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确定有否胆结石。平时避免进食过多和过度肥胖,对防止胆结石也有一定的作用。
[color=#ff0000]什么是胆结石的十大诱发因素? [/color]
据科学家研究,胆结石有以下十大诱发因素:
(1)经常喜欢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
(2)患胆道寄生虫病者,如蛔虫、肝吸虫病等。
(3)女性激素增高者。
(4)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者。
(5)胆囊及胆道感染者。
(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7)长期服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
(8)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抑郁。
(9)遗传。
(10)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破坏了胆囊的排空功能;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引起胆盐的肝—肠循环障碍等。
[color=#ff0000]胆结石为什么可引起胆道出血? [/color]
胆结石引起胆道出血常常与在胆结石基础上合并感染有关。发病机制有三种类型:①肝内弥漫性小胆管炎、胆管周围炎型。主要病变在汇管区,区域间小叶管与小叶间静脉相沟通发生多个小胆管血管瘘,广泛的小胆管出血汇集成胆道大出血。②肝脓肿型。多发性胆源性肝脓肿汇集成大脓肿,脓液腐蚀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导致胆道出血。③肝胆管溃疡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梗阻上方肝胆管粘膜上皮脱落形成多个溃疡,溃疡可穿透邻近肝动脉、门静脉而发生胆道大出血。
[color=#ff0000]磁共振检查对胆结石的诊断有无价值? [/color]
磁共像在T2权重像上,胆囊呈高信号区,其中结石为低信号影,但小的结石常被高信号的胆汁遮盖而不易显示出现。一般认为,核磁共振检查胆结石的效果远不如B超,与CT比较也逊色不少。因此,胆结石不是核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更不宜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color=#ff0000]胆结石手术治疗的效果如何? [/color]
虽然现在已有不少应用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治疗胆结石,如体外震波碎石、口服鹅去氧胆酸溶石治疗、注入甲基叔丁醚直接溶解胆固醇结石、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有的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有的效果不确切、不满意,而且多数方法只适用部分胆结石的病人,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结石的主要手段。胆结石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病人的症状会得到解除,能完全恢复健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是,确有少数病人在手术后还会有胆结石的症状,胆石会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color=#ff0000]经“T”形管胆道造影,发现胆道中还有胆结石该怎么办?[/color]
临床上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手术时曾经仔细地探查胆道,认为胆石已经取尽,而手术后作经“T”形管胆道造影,仍发现有胆道结石残留,这时往往容易遭到病人的埋怨,认为医生手术不仔细。实际上,尽管医生手术很仔细认真,而且在手术时还作过胆道造影或用纤维胆道镜作了检查,总会发现有少数病人的胆道内的结石没有取尽。如造影发现有结石残留,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等待结石自行排出结石较小,有时虽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也会通过奥狄氏括约肌排入十二指肠。
(2)生理盐水冲洗用生理盐水从“T”形管内以一定的压力注入,冲洗胆道,有时会将胆道内的结石冲入十二指肠。
(3)用纤维胆道镜取石如放置的“T”形管较粗,可以在手术后第六个星期,将“T”形管拔出,随即把纤维胆道镜经过原来“T”形管的瘘道放到胆总管内,然后放入取石网将结石取出。
(4)内窥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这种方法是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先作检查,当看到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处乳头后,再将一根特制的乳头括约肌切开刀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送入胆管内,然后切断乳头括约肌,这样,既扩大了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又使胆管里的结石便于排入十二指肠。
(5)溶石法通过“T”形管注入某些药物,如胆盐溶液、肝素、甲基叔丁醚等,有时可将结石溶解排出。
(6)手术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那就只能再次做手术将结石取出。
[color=#ff3300]手术以后为什么又会发现结石? [/color]
外科手术是治疗胆石症的有效方法。可是,有些病人手术若干年后,旧病复发,胆管内或有残留结石,或出现新的结石,这种情况称胆道残余结石,经受切腹之苦的病人对此往往没有思想准备,十分惶恐,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发生胆道残留结石?这是胆石症病人十分关心的事。据1983年全国性学术会议统计,我国胆道残留结石发生率为20%~40%,远较国外高。有以下几个原因:
[color=#66ff00](1)疾病本身的原因:[/color]
①在急诊手术中,由于时间匆促,病情危急,全身情况差,不宜长时间手术而取石不彻底。
②结石过多,尤其是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无法一次取净或取石有困难。
③有些病人在胆囊切除后,由于其肝脏排出的胆汁成份异常(称成石性胆汁),容易形成新的结石,称再发性结石。
(2)医疗条件方面的原因:由于医疗设备或技术的限制,不能对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等作出准确的判断,以致盲目取石,容易遗漏。也可能由于医生选择的手术方法不恰当,如多发性胆囊结石不先结扎胆囊管,而手术操作的挤压使部分胆囊内胆石被挤入总胆管。
[color=#ff0000]为什么有些胆石症病人需要再次或多次手术? [/color]
胆系疾病再次或多次手术的机率在全身其它所有的疾病中是最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有时病人的病情重笃,不能耐受根治性的较大手术,只能采取应急措施。先做胆囊造瘘或胆道切开、T形管引流减压,以抢救病人生命。待3个月后再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术式行二期手术治疗。
(2)由于胆道系统解剖上具有一定的变异性,所以术中容易出现医源性的胆管损伤。
(3)胆道疾病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如肝内胆管结石常不易取净、胆道结石容易复发等诸因素,导致了胆道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4)对整个胆道系统情况,尤其是肝内病变的情况,在手术前和手术中未能完全弄清楚,因而遗漏病变而未能得到适当处理。
(5)胆囊结石手术时,遗漏胆管内结石或括约肌狭窄病变。
(6)手术后慢性胆管炎的发展,可导致继发性的胆管狭窄和胆管结石。
[color=#ff3300]什么叫胆道残余结石?如何预防?[/color]
在胆囊切除或胆道取石手术以后,胆道里又发现未取干净的“漏网”结石,这种手术后遗留在胆道内的结石称为残余结石。在我国,术后发生胆道内残余结石的情况比较常见,尤其肝内胆管结石,其术后残余结石的发生率可高达30%以上。一般人都认为在作胆囊切除和胆道取石手术时,应该把胆道结石“一网打尽”,一个不留。但事情并非这样简单,这是因为:
(1)在急症情况下做手术时,由于病情危重不允许作彻底的探查和长时间的取石手术。
(2)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因结石位于Ⅱ级肝管以上,手术器械难以取尽,又没有肝叶切除的指征。
(3)术前诊断不清。由于术前或术中未作胆道造影,或胆道造影呈假阴性,如造影剂太浓,结石浮动,胆管充盈不全,胆管重叠等,使术者对结石的部位、大小和多少心中无数。
(4)结石嵌顿在肝内胆管,或胆管有狭窄,使结石难以取净,术者力不从心。
(5)技术原因。手术者对肝胆管的解剖不熟悉,或缺乏处理胆道结石的经验,或缺少适合的手术器械。
关于胆道残余结石的预防,应强调术前检查,通过各种检查方法,了解结石的分布、大小、多少及胆道是否狭窄等,使术者心中有数,术中胆道造影和B型超声扫描能帮助了解胆总管下端和肝内结石的分布状况。术中胆道镜的运用可弥补一般器械取石的不足。已有不可逆病理改变的区域性肝组织,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力争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color=#ff0000]一般情况下,胆道残余结石的患者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color]
胆道残余结石的病人,因病情顽固和反复发作,心理上便会产生许多反应:
(1)因为反复发作,治疗时间又长就产生忧虑。担心自己长期生病对工作、家庭、孩子带来很多影响,情绪悲观,忧心重重。
(2)对自己疾病丧失治愈的信心。特别是经受数次手术痛苦,仍有残余结石者,更是悲观失望。
(3)烦恼暴躁时有发作。由于多次发病,身心受到损害,所以许多患者很容易发脾气,个别病人自己看过一些医书,认为自己懂了一点,便不服从治疗,表现蛮横,我行我素。
上述心理反应和情绪流露都是极为有害的。治好疾病,树立信心,健康心理因素很重要。如果患者在医院能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后能遵医嘱正确饮食调理,那么,该病的发作率便会大大降低。
[color=#ff0000]尿结石病人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color]
俗话说病从口入,一语道明饮食和疾病有极密切关系,泌尿系结石也不例外。结石形成的一些因素如结石成分、结石形成的促进物和抑制物,除和某些代谢疾病有关外,都可由食物代谢而产生。近年来曾有以调节饮食而取得有效降低泌尿系结石复发率的报道。饮食可影响尿成分及pH,从而影响结石成核和生长,但是随意改变饮食看似有益实则有害。这就是说饮食治疗必须建立在客观证实的代谢紊乱基础上,有的放矢方为良策。为了更准确地掌握饮食成分对尿成分和尿石形成的影响,现将饮食影响尿石形成的有关因素,分别讨论如下。
[color=#ff0000]1 钙 [/color]
在70%的尿结石中,草酸钙单独或和其他钙盐共同为主要成分。 Daudon等对10617份尿结石作红外光谱分析,发现86%结石有草酸钙,80%有磷酸钙,钙摄入和尿钙呈线性关系,故认为摄入钙增加则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危险性。然而现已证实,普遍推荐的限制饮食中钙含量的做法,不但不能减少反而会增加肾结石的发生。低钙饮食可促进肠道草酸盐的吸收和引起高草酸尿,从而促进尿结石形成。相反高钙饮料(380mg/L)虽可增加尿钙排泄,但却可明显降低草酸的排泄,且草酸/钙比值明显下降。由于最大晶体产生于钙和草酸比值为1:1时,故草酸增加对结晶形成的作用较钙大得多。 Ettinger等报道给尿结石患者低钙饮食,常常较正常钙饮食危害性更大。而且Burtis等报道,很多尿石患者当用普通饮食时尿钙较高,若食用高钙低钠饮食,尿钙转为正常。这主要是由于尿草酸排泄和钙摄入成反比之故。
限制钙的摄入尚可刺激维生素D3的分泌,促进骨重吸收增加尿钙排泄,增加尿结石形成的危险性。高尿钙分为3型:I型为非饮食依赖性; II型为饮食依赖性;III型为继发于肾磷漏性。限制饮食钙能降低尿钙者,仅见于 I型和II型吸收性高尿钙者,且仅II型可达正常范围。因此,低钙饮食仅可使II型吸收性高尿钙者尿钙降低,而且还必须伴以低草酸饮食,以免继发高草酸尿。限制饮食钙不宜用于其他型的高尿钙者。
对绝经后妇女补钙的作用尚存争议。绝经前妇女补钙仅在头几天可增加尿钙,继而由于抑制甲状旁腺素及1,25双羟维生素D3的合成而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从而降低口服钙的作用。绝经后妇女有骨质疏松和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素代谢紊乱,加之老年人肠道钙吸收能力下降,因而使口服补充钙的作用受阻。基于上述原因,绝经后妇女补充钙不会增加结石形成的危险性,即使有危险性,也只会发生在补钙的头几个月,为谨慎计在此期最好增加饮水量。绝经后妇女有II型吸收性高尿钙者,应和其他患有II型者一样,必须应用低钙低草酸饮食治疗。
[color=#ff0000]2 草酸盐 [/color]
由于大部分尿结石含有草酸盐,因此降低尿草酸必将减少结石症的发生。60%的尿草酸是由甘氨酸、羟乙酸和羟脯氨酸内源性代谢而来,25%一30%是饮食中维生素C代谢的最终产物,仅10%一15%来自饮食中的草酸盐。另一报道正常人45%的尿草酸来自食物。目前尚无法降低内源性草酸的产生,虽对 I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缺乏过氧化物酶、丙氨酸及乙醛酸转氮酶活性)和II原发性高草酸尿(缺乏甘油酸脱氨酶活性)者,用各种药物包括反义寡核苷酸以阻止线粒体醛脱氨酶的转录等方法,均未取得显效。减少外源性草酸的摄入可降低尿草酸的排泄。曾有报道,45%高草酸尿者对限制饮食中草酸盐摄入有反应。很多结石形成者确有高草酸尿,且其草酸主要来源于饮食。
在正常情况下,饮食中的草酸仅8%一12%被吸收。肠道对草酸的吸收是被动的,依赖于肠腔内钙的浓度。此外,肠道细菌可减少草酸的吸收,因此当肠道细菌不足和缺乏时,草酸的吸收将增加。肠道中非结合钙可和草酸络合而抑制草酸的吸收,因而降低饮食中的钙可增加肠道对非结合草酸的吸收而导致高草酸尿。同样的道理,脂肪吸收不良者因在肠道中钙与脂肪结合成脂肪酸钙,因而增加非结合草酸的吸收,加重高草酸尿。对这样的患者降低饮食中草酸含量或口服钙剂以降低非结合草酸的吸收,可收到治疗作用。但鉴于大多数普通饮食中草酸含量少,而且吸收率也不高,故对无肠道疾病的高草酸尿结石患者,限制草酸摄入的作用难以预料。尿草酸的25%一30%系饮食中维生素C的代谢产物,可见饮食中维生素C对尿草酸及尿石形成具有重要性。虽然维生素C推荐剂量为60mg/d,但部分人群因各种原因摄入大量维生素C。对大量摄入维生素C能否明显增加尿草酸排泄,从而导致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尚存异议。近40年来关于维生素C对尿中草酸排泄的影响,作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剂量从1g到10g,时间从2d到6个月,其结果从无影响到明显增加尿草酸。其差异主要在于尿草酸测定方法上。Wandzilak等证实正常人1—10g/d,共5d,并不增加尿草酸排泄。但Chalmers和Cowley等报道,给尿石症患者补充大剂量维生素C,会引起维生素C吸收不良并增加尿草酸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未吸收的维生素C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下,经非酶途径分解成草酸后经肠道吸收并排泄于尿所致。因此,对尿结石患者大剂量用维生素C尚需谨慎,且忌浓茶,勿大量食用巧克力和菠菜。
[color=#ff3300]3 水 [/color]
众所周知,慢性脱水及/或饮水量不足和尿石形成密切相关。海滩救生员和马拉松运动员尿石症发病率高,这一事实从反面说明多饮水可降低尿石症的发生率,因为慢性脱水能增加尿比重和尿石形成物及尿酸的饱和度并降低尿pH,且在脱水情况下尿中尿酸盐结晶可作为含钙结石取向附生的模板。增加饮水可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尿石形成的危险性,如加速晶体通过肾小管,减少其和具强吸附力表面的接触时间。当然增加饮水量可稀释尿中一些结石形成的抑制物如枸橼酸和镁的浓度,然而也可使诱发革酸钙自发成核所需最小饱和度大为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稀释了尿石形成促进因子所致。当尿量<1L/d时明显增加生石钙盐的成核,而且减少枸橼酸的排泄和降低Tamm-Horsfall蛋白抑制结石形成的活性。
公认的合理的饮水量应该是以不<2L/d,尿比重为<1.010为宜,而且还需特别注意饮水不可仅限于白天,晚间饮一定量的水非常重要。鉴于此建议每天餐间、就餐时、夜间排尿时,各饮250ml无奶液体。夜间排尿说明饮水量充足。在夜间睡觉时补充足够量液体非常重要,因此时在正常情况下,是尿最浓缩的时候。为了能达到维持准确的尿稀释度,家中测尿比重很有必要,因单纯依靠推荐的饮水量有时难以达到所需要的尿稀释程度。 Hosking等报道每天饮2500ml液体可阻止高尿钙者发生新生结石。通常则推荐每4h饮水250ml,再加每餐250ml。
量的问题解决之后现在要解决饮什么样的液体。一致认为以无奶少草酸液体为宜。至于饮硬水(非过滤水,合钙及镁盐)还是软水则意见不一。至今并未证实硬水较软水更易致结石,而且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水的硬度和肾结石之间呈负相关。在泰国及美国东南部肾结石发病率很高,但那里却饮软水。我国情况也是如此,饮用软水的东南方较饮用硬水的西北方,尿石发病率高得多。因此饮用水不
必强求其软硬而量是关键,且须昼夜兼顾。
[color=#ff0000]
4 蛋白质 [/color]
世界和我国的尿石症发展过程以及流行病学研究均证实,尿石发生和生活富裕有关,即和高蛋白饮食有关。 Trinchieri等指出,高蛋白饮食可增加肾结石发病率。我国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国解放初期以贫困地区农村小儿膀胱结石为主,随着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现则以城市人口上尿路结石为主。相反,无动物蛋白的蔬菜饮食虽含草酸盐较高,但结石发生的危险性低。
高蛋白饮食促进尿石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①产生一过性内生性酸性产物而排泄于尿,形成一时性代谢性酸中毒,增加骨钙吸收和肾小球钙滤过并抑制钙在远曲小管细胞的重吸收,形成高尿钙;⑧富含蛋氨酸或其他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致高尿钙的作用更明显,因为尿硫酸和钙形成络合物影响其在肾小管的吸收而形成高尿钙;②合并于高蛋白摄入的高草酸尿则促成复发草酸钙结石形成;④伴随高蛋白饮食的尿酸尿,可增加草酸钙形成的危险性。尿酸结晶可吸附谷氨酸和其他有机物而促进草酸钙结晶取向附生生长;⑤增加肾小管对构枸橼酸盐的重吸收从而降低尿枸橼酸浓度,增加钙结晶形成的危险性。因而节制食物中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对所有结石患者都是有益的。
[color=#ff0000]5 钠 [/color]
大部分能促进钠排泄的制剂均可刺激尿钙排泄,因为肾小管对钠和钙的处理是相同的。摄入高钠则增加尿钙排泄,相反低钠饮食则降低尿钙排泄。给高尿钙患者的低钙饮食中加钠,可加重高尿钙。因此,应强调在测定24h尿钙时;收集尿标本前及期间,都应低钠饮食。
一般来说尿结石形成者和对照者之间在钠摄入上基本无差异,但有些尿结石患者尿钠排泄确实高。在美国25%尿石症患者每天的尿钠排泄在200mmol以上。在理论上由于摄入高钠饮食导致的高尿钠,可抑制肾小管钙的重吸收产生高尿钙和增加结石形成钙盐的饱和度,并可增加尿尿酸-钠的饱和度,导致尿酸盐诱发的草酸钙结晶。此外,摄入高钠还可降低肾脏对枸橼酸的排泄。 Sakhaee等对14名正常人作研究证实,高钠饮食即基础饮食每天再加250mmol的氯化钠,结果明显增加尿钠、尿钙和尿pH,而明显降低枸橼酸的排泄。因此认为高钠饮食可增加尿中钙盐结晶倾向。
饮食中食盐用量以<10g/d为宜。
6 枸橼酸盐
枸橼酸是一自然的尿石形成抑制剂,它可和钙络合成具高度可溶性的枸橼酸钙,从而降低尿钙的浓度和尿中草酸钙及磷酸钙的饱和度。肾脏对枸橼酸的排泄有赖血清pH。当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腹泻、剧烈活动、低血钾、高血钠、高蛋白饮食等时,均可减少尿枸橼酸的排泄,相反碱中毒时可增加其排泄。19%一63%的钙盐肾结石患者有低枸橼酸尿。但也有学者报道,尿石形成者和正常人相比尿中枸橼酸浓度无差异。
每天补充20.0—36.7mmol枸橼酸钾可明显增加尿枸橼酸及尿pH,降低尿结石复发率。草酸钙结石形成者,在深夜至黎明时尿浓缩度最高,并增加尿草酸钙饱和度和降低pH,因此晚上单剂量的3.5—5.0mg枸橼酸钾钠更有效。治疗期和治疗前比较可减少结石形成率76%一91%,在治疗期间无复发达67%一92%,单结石形成率降低95%一100%。我国梅骅教授亦取得类似的结果。
以上是药物治疗的结果,摄入大量含枸橼酸水果和蔬菜可导致高草酸尿而抵销其增加饮食枸橼酸的裨益。治疗低枸橼酸尿钙盐肾结石的主要目的是使24h尿枸橼酸排泄量超过320mg。从这一标准来衡量Wahner等对8名正常者和3例低枸橼酸尿者用柑橘汁治疗,使ll例饮用柑橘汁者在饮用期间每天尿枸橼酸从571mg增加至952mg而达到预期效果。以下水果中枸橼酸含量较丰富:柑橘、葡萄柚、山莓、菠萝、酸果蔓果实。柑橘较普遍用作低枸橼酸含钙肾结石的辅助治疗。
[color=#f70909]7 脂肪 [/color]
含钙尿石症患者尿中排泄的脂质较正常人高,但这与饮食无关。高尿钙者较正常人尿中排泄二烯醇前列腺素高,用非固醇类抗炎剂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可降低尿钙的排泄,但不能降低正常尿钙复发肾结石者的尿钙排泄。噻嗪类利尿剂降低尿钙的作用,也是由于降低肾脏合成前列腺素所致。
在丹麦格陵兰爱斯基摩人冠状动脉疾病和肾结石的发生率都低,这和他们高摄入多非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二十碳戊烯酸有关。二十碳戊烯酸在人体中合成较少,从饮食中补充以保护心脏已在西方国家得到证实。一旦摄入则很快吸收到细胞膜中贮存和进入血循环,可抑制饮食中的十八碳二烯酸转变成二十碳四烯酸,并和二十碳四烯酸竞争贮存于细胞膜中。二十碳戊烯酸与二十碳四烯酸相竞争作为环氧化物酶的底物,并为三烯醇前列腺素的前躯物,它和二烯醇各具不同范围的活性。鱼油可降低二烯醇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降低特发性高尿钙者的尿钙排泄,但无非固醇类抗炎剂的毒性作用。此外,鱼油可增加血液循环中纤溶活性。 Charlfon认为依赖于血液循环中纤溶活性的尿纤维活性,是一重要的尿石保护因素。Buck等指出鱼油可纠正特发性尿石症的生化异常,患者每天服用10mg鱼油,共8周,可明显降低24h尿中钙及草酸的排泄,但对磷酸盐无作用,Rothwell等给18例高尿钙复发尿石症患者服用鱼油,发现虽可明显降低尿钙排泄,但同时也能降低枸橼酸和镁的排泄,故对复发结石的作用有限,如果在服用鱼油的同时加服枸橼酸,可能对高尿钙复发结石的治疗有更大的益处。
[color=#f70909]8 酒 [/color]
酒可改变一些尿结石的形成因素。酒的饮料常含有钙、草酸和鸟嘌呤核苷,血液中急性酒精浓度升高常出现高尿钙、高尿镁和皮质醇增加而加速骨脱钙。长期饮酒者高尿钙和高尿磷更明显,但血钙及无机磷无变化。在酒精消耗和高血尿酸和高尿尿酸之间呈线性相关。相反,饮酒引起的利尿可降低尿成分浓度。总之,中等量饮酒不增加结石形成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