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的历史长河,璀璨的华夏文明。让我们见识了无数利与义感动人心的生死抉择。我们既感叹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滂沱的民族义气,又佩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睿智聪明的利益取舍。
由古至今,很多的文人志士对怎样权衡“利与义”都做了阐述,而且观点各异,有重利轻义的,也有重义轻利的,同样也有利义兼顾的。
古时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四书章句集注》)
面对生产更加先进的社会,我们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利与义的平衡。对于“利”与“义” 定义,我们也不应该局限在它狭小的本意上,而应该是更宽的范围上。它强调的可以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义”可以让社会和谐,经济稳定,生态平衡,“利”可以让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因此,我们可以在“义”与“利” 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心灵上舒适,一种真正的平衡。
对于个人层面来说,应该是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就是所谓的正其义。个人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基础之上去谋利,谋正当之利。第二,在社会层面,也就是说这时社会是主体的时候,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制度,今天中国建立一个法治制度,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正其义的过程,在这个平台已经搭建好之后,我们人,也就是社会层面的个人,在这里进行正义的行为,谋利。可能用西方的一个很简章的类比能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之中,打了一个比方,就是蛋糕,我们今天强调,要把蛋糕切好分好的同时,强调的是正义,但是,蛋糕要做大,这是谋利,所以,做大蛋糕,切好蛋糕,正其义,谋其利。
不学二战的德国日本,带着人类的面具却到处发动丧心病狂的侵略战争;也不要学现在的美国,顶着人权与和平的帽子却到处惹事生非……
其实利与义并不矛盾,二者没有善恶之分,分别善恶的是我们的心,是取利还是取义,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利要取的合理合法,才能心安理得。如果不合理合法,你最好还是坚持正义,而舍弃利益。因为利毕竟属于属于身外之物,是不长久的,而义则属于精神层次上的,它高于物,可以永恒地存在。
当物质不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义与利也不会再是我们生活的左右,活着就是为了快乐:心灵的单纯选择,情感的自由释放,人类自然的回归!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