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自今年起成为法定假日,得到百姓的普遍赞誉。在这个吐故纳新的节气里,祭祀扫墓,饮酒品茗,踏青赏花,温故知新,有助于国人重拾温良,平复心境,重燃孝心,互敬互爱,进而获得心灵深处的清净明洁,使我们中华数千年的悠久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近日有一项调查显示,63.46%的人认同将清明节作为中国的“感恩节”,以缅怀故去的亲人作为载体,反思如何不留遗憾地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随着清明、中秋、端午等民间传统节日的法定化,无疑有利于提高国民对于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曾几何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清明祭祖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鱼贯加入到公祭的行列中,把个清明搞得不清不明,铜臭味十足。笔者曾多次参加清明公祭的大型报道,对那种只重形式,不重心灵的祭祀大典颇存异议。清明节原本与政府无关,是百姓怀故知新的节日,但如今,每年招标主祭人(何谓主祭?即出资多者是耳),看似民间操作,然政府官员却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角。祭祀现场,锣鼓喧天,鞭炮乍响,各级官员一字排开,成肃穆状;数千百姓则游弋四周,成围观者。公祭公祭,成了公家人之祭。更让人心存芥蒂的是,倘若没了财团出资千八百万,不知公祭还有得祭吗?有人问:这财团是真虔诚,还是假虔诚?你想想,恭敬出于心,用得着花钱拉一帮陪祭者吗?各得其所,各得其所。老百姓还以为公祭之后,公家人都能良心发现,原来仍旧是年年外甥打灯笼,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