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权力有感而发


  一个朋友给大家讲了一个令人听后啼笑皆非的故事。说某人的老上级退休闲赋在家,一天老婆子要上街买菜,老头突然将她叫住说:“你先别买,我还没审定圈阅呢!”弄得老婆不知所措,只好把自己想买的萝卜、白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菜名一一报了出来,得到老头的恩准后,才走出家门。结论是掌权是有瘾的。

  权力一向被看作是巨大的财富和资源。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放弃过对权力的追逐。民国时期的曹锟就为了想登上总统的宝座,机关算尽,不遗余力拼命使“银子”,贿选总统的职位。他给573名议员每人发放5000块银圆。全部贿选支出高达1350万元。即使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人们也会为其瞠目结舌。自古以来买官卖官如此走俏和盛行,都与权力的极度膨胀有关。权力被看成是可以投资的项目,投入和产出能够换算。为了把花出去的翻着番地赚回来,有些人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权力这玩意是上层建筑的东西,也必然和经济联系在一起。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当权力被视为一种资本时,对于权力的追逐和向往就成为人们生活的目的。获得权力和权力资源,有助于获得者体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权力与资本的充分结合,给社会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灾难。

  英国这个曾经统治着比它本土面积大一百多倍殖民地的西欧岛国,之所以成为“日不落帝国”,靠的是权力和资本的有机结合。美国两次打伊拉克同样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战争历来成为经济掠夺的最好方式,但如果没有国家权力作后盾是绝对不成的。可见,“权力经济学”不是一种杜撰,也不是个别国家独有的。

  一个刚从计划经济刚刚过度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的国度,不可避免的运用国家的权力去影响和干预经济活动。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政府的权力部门处于经济生活的中心,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政府掌管和控制着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各级官员顺理成章的就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和主导。企业围绕政府转,经理围绕官员转,经济依附着权力,权力引领着经济。大市场由大领导主导,小市场由小领导主导。可以说在每一桩经济活动中,都有不同的权力者的介入。经济生活像变戏法似的,时而收缩,时而膨胀。政府打个喷嚏,大家伙一块跟着吃药。

  “经济行为政绩化,行政功能经济化”,把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利,变为无法监督的部门权力,成为小集团索取个人利益的尚方宝剑。这是违反初衷的极不应该的事情。某个权力人的学识、爱好和性格,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犹如“楚王喜细腰,宫中多饿死”那样,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走向,这种走向也时常变为经济生活的时尚。一个“做大做强”的目标,会带动几百个城市的躁动。报载,某县花几亿元建机场,结果入不敷出,亏损的一塌糊涂;某县仿造天安门建广场,还搞阅兵式。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这些怪事,真是令人贻笑大方。这些人在公共利益的面前,标榜自己的“形象工程”,为的是邀功请赏。跟着别人走,既不费脑,也不费事,更不会担任何风险。中国的经济就像中国的地形地貌一样具有着千差万别的特征。分不清事物的区别,跟风做秀,意味着新一轮“大炼钢铁和翻烧饼”式的经济游戏又开始了。到头来贻害国民,殃及子孙。其思想根源都是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只有多些为民请命的真诚,多些为国分忧的良心,多些实事求是的思维,我们的公共利益就会有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有助于未来的持续发展。正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语所言:“国家的存在对于经济的增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国家又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根源。”

  搞建设,不能是千人一面的复制品,一定要有特色。事实上,一个只会模仿的城市,是没有特色的城市;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一个平庸的城市;一个平庸的城市,是一个没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城市;一个没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失去了创造力,任何城市都不会有生机。这好比吃火锅,它的最大特点是各取所需,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可以朝里面下,它的最大好处是谁想吃什么,就涮什么,但它的最大弊端却是吃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味儿。

  长期以来,我们不习惯在争论中前行,而津津乐道齐步走,整齐划一。曾记否,50多年前,梁思成们关于保护北京古城,另建新城的提议遭到众多人的非议,马寅初的人口理论遭遇封杀。历史表明,占统治地位的强势意见和大多数人的优势意见并非总是对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损害了大众的长远利益,也应运而生了一批浮躁者和浮夸者。有的人把享有稀缺资源,作为标榜自身等级的符号,作为封官加爵的代价;有的人对眼前的荣耀特别的在乎,为赢得一时的赞许和褒奖,哪怕山哭海泣;有的人编织出各种各样的桂冠,以为找到了与之相称的头脑;有的人将把玩地球和地球的生物作为最大的玩家。凡此种种,无一不体现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对于重大的决策,缺乏争论难以辨别。聆听一下不同的声音,有助于清醒的决策。纳税人的钱花到点子上效益才大,多一种反对的声音,能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盲动,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来说,古往今来的位高权重者都不情愿被淘汰,甚至拒绝被淘汰。为此,争夺权力和守住权力的较量愈演愈烈,构成了精彩纷成的历史,也难免形成“世胄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权力格局。沉溺于权力欲不能自己的人,多半是非常自我非常冷酷的人。为了追求权力,通常是以干涉他人生活为乐。包含着欲望、妒忌和诡秘。把权力永恒化和绝对化都是对社会公众的反动。一旦形成绝对的权力,那是绝对腐蚀人的。长久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缺少监督的权力,是不道德的权力。这些都是对民众的轻视,对社会的亵渎,对国家的伤害。任何社会的权力,都应该充分体现在为公众的服务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