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以商品为起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正确的吗?
研究人类社会的起点必须是导致人类社会产生的最基础、最一般的东西。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人为了生存下去进行各种劳动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劳动行为创造了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人的生存行为由各种劳动行为组成,劳动合作是因为生存的需要而产生,人类社会在人们进行劳动合作的生存行为过程中产生,因此,研究人类社会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存行为。
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以商品为起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不是以人的经济行为为起点分析。这可能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行为是主观存在,商品是客观存在,以解决矛盾的行为为起点分析人类社会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走向主观臆测。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与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有关,因此,以商品为起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唯物主义出发,能够客观、准确地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
对此,我认为:主观与客观既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存在,也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存在,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对待。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意识是一种主观存在,人的身体是一种客观存在,人是主观与客观二种存在构成的整体存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主观与客观高度结合产生的整体行为,也就是说,解决矛盾行为是人的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高度结合的整体表现,它既不是单一的主观存在,也不是单一的客观存在,而是二者结合的整体存在。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都是人们有目的的经济行为,商品仅仅是人们的劳动成果因为交换这一种经济行为的需要而转化来的,经济现象是人们经济行为的结果,商品的价格变化只是人们经济行为结果的一种表现。人类社会是人们在解决生存矛盾的劳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商品生产与交换只是人们解决矛盾行为的一种,因此,以商品为起点分析经济现象的本质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也存在错误,首先,商品使用价值是对所有商品使用方面用途与重要性的一种抽象,但马克思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定义只肯定了商品使用方面的有用性(即效用),没有肯定商品在存在方面的重要性。商品并不都是以物品形式存在,例如程序员编写的软件、保姆清洁卫生的劳动成果、专家掌握的知识与技术、工人的劳动力等无形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在使用方面的共性是对人有用且在满足交换需求方面有存在的重要性。价值的字面定义是用途与重要性,使用价值的字面含义是使用方面的用途与重要性,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有用性与存在的重要性的统一,不能认为商品有用性就是商品使用价值。
其次,所有商品是人们的劳动成果(注:大自然生产的物品也要通过人们的寻找、挖掘、保管、运输等劳动获取),人们获取商品的成本是消耗的劳动量,商品劳动价值成本是劳动成本被商品生产过程承认的社会劳动量,是对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承认。但马克思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定义为商品价值,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其三,马克思没有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商品的上述二种共性,没有完成把商品的分析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工作,对劳动的分析也是如此,这使后面的分析工作缺少坚实的基础。
商品是财富,但财富不一定是商品。一切对人解决矛盾行为有帮助的东西都是财富,财富包含了一切形式的存在,如物质运动规律、生产技术、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制度规定之类的规则存在,生存环境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社会管理系统、金融系统之类的系统存在,生产行为能量、劳动行为能量、核能量之类的能量存在,粮食、铁、生活用品、家电之类的物品存在。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与财富的生产与消费有关,因此,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研究人类社会要以财富为起点。
那么研究财富的起点又是什么?这个研究起点与研究人类社会的起点有什么关系呢?
马克思告诉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要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过程主要是寻找研究的起点,这个起点必须是导致事物产生的最一般、最基础的东西。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过程主要是对这个最一般、最基础的东西进行分析,逐步具体化,从而揭示事物的成因。
这里寻找一下研究财富的起点,让我们先看一看所有财富的共同点。所有成为财富的东西都具有特定的用途,虽然用途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人解决矛盾有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共同点,这说明这些东西成为财富的原因是对人解决矛盾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原因,就应该还有其他共同点,但我没有找到。
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对有的人是财富,对有的人不是财富呢?这要对用途进行分析。用途是使用的方面与范围,反映解决矛盾的种类。反映用途大小的参量称为功能参量,功能参量是与解决矛盾相关的参量。例如,水泵的用途是帮助人解决排水问题,功能参量主要是扬程和单位时间排水量,而不是水泵的物理参量。如果我不需要解决排水问题,那么水泵对我来说毫无用途,我不会视水泵为财富而购买它,可是,如果我可以通过买卖水泵赚钱,那么,水泵就具有交换方面的用途,这时,水泵因为对我有交换用途而成为财富,水泵价格是反映水泵交换用途大小的功能参量。
再从使用方面分析,五级泵的额定扬程是150m,排水参量是43m3/h,如果我要把水从标高为+50m的井下排到标高为+160m的地面,井下涌水量是20~35m3/h,那么,五级泵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我视为财富。如果我想要把水从标高为-50m的井下排到标高为+160m的地面,那么,五级泵不能解决问题,我不会视之为财富购买它。也就是说,可以成为财富的东西是对人解决矛盾有用途的东西,是对人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东西。
事物帮助人解决矛盾的功用与效能通常称为功能,功能的存在状况可以用事物各功能参量符合解决矛盾要求标准的达标系数的集合表示,各功能参量达标系数的最小值反映事物功能的整体成效,这里定义为功能系数或有用系数,用以反映事物特定用途的功能大小。功能系数=min{各功能参量达标系数}。功能系数小于1,就说明功能不达标,对解决矛盾没有用。
抽象到了这一步,已无法再抽象下去了,只能从导致财富产生的最基础、最一般的东西——解决矛盾的行为开始分析,使财富具体化。也就是说,研究财富的起点与研究人类社会的起点相同,都要以人解决矛盾的行为为起点。
研究人类社会的起点必须是导致人类社会产生的最基础、最一般的东西。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人为了生存下去进行各种劳动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劳动行为创造了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人的生存行为由各种劳动行为组成,劳动合作是因为生存的需要而产生,人类社会在人们进行劳动合作的生存行为过程中产生,因此,研究人类社会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存行为。
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以商品为起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不是以人的经济行为为起点分析。这可能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行为是主观存在,商品是客观存在,以解决矛盾的行为为起点分析人类社会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走向主观臆测。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与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有关,因此,以商品为起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唯物主义出发,能够客观、准确地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
对此,我认为:主观与客观既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存在,也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存在,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对待。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意识是一种主观存在,人的身体是一种客观存在,人是主观与客观二种存在构成的整体存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主观与客观高度结合产生的整体行为,也就是说,解决矛盾行为是人的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高度结合的整体表现,它既不是单一的主观存在,也不是单一的客观存在,而是二者结合的整体存在。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都是人们有目的的经济行为,商品仅仅是人们的劳动成果因为交换这一种经济行为的需要而转化来的,经济现象是人们经济行为的结果,商品的价格变化只是人们经济行为结果的一种表现。人类社会是人们在解决生存矛盾的劳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商品生产与交换只是人们解决矛盾行为的一种,因此,以商品为起点分析经济现象的本质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也存在错误,首先,商品使用价值是对所有商品使用方面用途与重要性的一种抽象,但马克思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定义只肯定了商品使用方面的有用性(即效用),没有肯定商品在存在方面的重要性。商品并不都是以物品形式存在,例如程序员编写的软件、保姆清洁卫生的劳动成果、专家掌握的知识与技术、工人的劳动力等无形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在使用方面的共性是对人有用且在满足交换需求方面有存在的重要性。价值的字面定义是用途与重要性,使用价值的字面含义是使用方面的用途与重要性,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有用性与存在的重要性的统一,不能认为商品有用性就是商品使用价值。
其次,所有商品是人们的劳动成果(注:大自然生产的物品也要通过人们的寻找、挖掘、保管、运输等劳动获取),人们获取商品的成本是消耗的劳动量,商品劳动价值成本是劳动成本被商品生产过程承认的社会劳动量,是对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承认。但马克思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定义为商品价值,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其三,马克思没有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商品的上述二种共性,没有完成把商品的分析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工作,对劳动的分析也是如此,这使后面的分析工作缺少坚实的基础。
商品是财富,但财富不一定是商品。一切对人解决矛盾行为有帮助的东西都是财富,财富包含了一切形式的存在,如物质运动规律、生产技术、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制度规定之类的规则存在,生存环境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社会管理系统、金融系统之类的系统存在,生产行为能量、劳动行为能量、核能量之类的能量存在,粮食、铁、生活用品、家电之类的物品存在。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与财富的生产与消费有关,因此,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研究人类社会要以财富为起点。
那么研究财富的起点又是什么?这个研究起点与研究人类社会的起点有什么关系呢?
马克思告诉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要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过程主要是寻找研究的起点,这个起点必须是导致事物产生的最一般、最基础的东西。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过程主要是对这个最一般、最基础的东西进行分析,逐步具体化,从而揭示事物的成因。
这里寻找一下研究财富的起点,让我们先看一看所有财富的共同点。所有成为财富的东西都具有特定的用途,虽然用途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人解决矛盾有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共同点,这说明这些东西成为财富的原因是对人解决矛盾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原因,就应该还有其他共同点,但我没有找到。
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对有的人是财富,对有的人不是财富呢?这要对用途进行分析。用途是使用的方面与范围,反映解决矛盾的种类。反映用途大小的参量称为功能参量,功能参量是与解决矛盾相关的参量。例如,水泵的用途是帮助人解决排水问题,功能参量主要是扬程和单位时间排水量,而不是水泵的物理参量。如果我不需要解决排水问题,那么水泵对我来说毫无用途,我不会视水泵为财富而购买它,可是,如果我可以通过买卖水泵赚钱,那么,水泵就具有交换方面的用途,这时,水泵因为对我有交换用途而成为财富,水泵价格是反映水泵交换用途大小的功能参量。
再从使用方面分析,五级泵的额定扬程是150m,排水参量是43m3/h,如果我要把水从标高为+50m的井下排到标高为+160m的地面,井下涌水量是20~35m3/h,那么,五级泵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我视为财富。如果我想要把水从标高为-50m的井下排到标高为+160m的地面,那么,五级泵不能解决问题,我不会视之为财富购买它。也就是说,可以成为财富的东西是对人解决矛盾有用途的东西,是对人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东西。
事物帮助人解决矛盾的功用与效能通常称为功能,功能的存在状况可以用事物各功能参量符合解决矛盾要求标准的达标系数的集合表示,各功能参量达标系数的最小值反映事物功能的整体成效,这里定义为功能系数或有用系数,用以反映事物特定用途的功能大小。功能系数=min{各功能参量达标系数}。功能系数小于1,就说明功能不达标,对解决矛盾没有用。
抽象到了这一步,已无法再抽象下去了,只能从导致财富产生的最基础、最一般的东西——解决矛盾的行为开始分析,使财富具体化。也就是说,研究财富的起点与研究人类社会的起点相同,都要以人解决矛盾的行为为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