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写一篇应景的文章。过了这个晚上。就是西方传来的“愚人节”了。
每当“愚人节”来的时候,我们总能收到这样那样的短信或电话,基本都是一个主题:超出你想象的喜事或是在你想象之中却是以最好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变成现实的喜讯。弄得我们每个人都傻掉了,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如果说我的选题通过了是假的,那么他说我的签证签下来了是不是真的呢?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也是“愚人节”,我骗同学们说下午的两节数学课改成体育课了,同学兴奋起来的样子,我当时看了都有点害怕了,怕他们大喜后把大悲撒在我身上,当同学们正欢声雀跃地要奔向操场时,我说了实话,显然,更多的同学依然不相信我是在骗他们,当我说明今天是“愚人节”时,大多数的人开始大笑地攻击我,竟然还有少数同学仍然相信这个下午是应该上体育课的,直到数学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他们还在诧异地回头看我,我不敢看他们,就听到同学们小声骂我的声音甚至在整个数学课中都没有有一丝消失的迹象。那个时候多好啊?那个“愚人节”才像一个真正的“愚人节”,想“愚人”就真能“愚”到人。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愚人节”都成了公开的“骗子节”了,“愚人节”当天所说的话是很少有人当真的,尤其是好话好事,就更被人嗤之以鼻了。更不可能用一句谎话骗到全班的同学了。想来。还是想念被我骗的那些可爱同学,那个骗子不太多的年代,那个“愚人节”还是“愚人节”的年代。
再仔细想想感觉也不对。这个时代不更厉害。有一次我问一个羊绒厂家:“你们这是100%羊毛吗?”她回答说:“百分之一百的羊毛。”她的回答,我印象深刻,她用的是“百分之一百”而不是“100%”,特意突出“一百”。我明白她是在强调她的羊绒衫真的是100%的羊毛,怕我不相信,着重强调了“一百”。这都是这个时代独特的语言方式,反映的是一个“失信”的商业环境,一边看广告,一边不相信广告,一边又按照广告上提示的去消费,一边知道自己可能被骗了,一边被骗着,一边知道这样做是在欺骗消费者或客户,一边又这样做着,再一边又去被骗着。详加思考一下,多有意思啊,我们岂不是天天在被“愚”或“愚人”中度过的,我们既是“被愚者”,又是“愚人者”,这样说来,岂不是天天都是“愚人节”?
在一个“愚人节”的大街上,我真想放声大喊100声:愚人节快乐。
一百声也不够。
想念那个“愚人节”还是“愚人节”的年代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