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仁”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美德的集中表现,比如:“恭”,“敬”,“忠”。这种“仁”应该体现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之中,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放弃:“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兼爱”是墨子的重要主张。所谓“兼爱”,就是要人们都互相善待,爱人如己。墨子认为,“兼相爱”,可以达到“交互利”的积极效果。墨子把社会的混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希望以倡导“兼相爱,交相利”的办法来纠正人们相恶相害的恶习,并且认为这是“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
先秦诸子中,儒家将“仁爱”,墨家讲“兼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言行。崇尚儒家的人认为“仁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且只有在爱有等差的情况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偏爱墨家的人则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式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仁爱”与“兼爱”各有所长,各有所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