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同


      曾见过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认同而不和”。
      君子之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允许存在不同看法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同是为利益而谄媚君王,不说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
      毫无疑问的,同,只会造成政治上的混乱,臣子有话而不言,君王专制,王易成暴君,臣易成奸臣,此后,朝中无人敢言,此国将不国,最终衰落。譬如,商朝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貌而或不问朝事,或独断专权,满朝文武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不敢提,而若有不同,则会被纣王或杀或剐,他任用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如重用贪财好色的善于逢迎拍马的费仲,提拔善于挑拨离间的恶来,他废除贬斥了受人们敬重拥护的闲人商容。他用“炮烙之刑”残害忠臣,用挖心酷刑处死向他进谏的叔叔比干,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诸侯和周边方国也都离心离德。所以,有“同”无“和”的商最终被周所灭。
      而唐朝,群臣进谏,君王海纳百川,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人才,才有得贞观之治,经济繁荣,军事雄厚,这太平盛世,由“和”而来,而非“同”也。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