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 “根”在河洛
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甘肃省主委周宜兴走上大会发言席,作了题为《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并研究龙文化的根》的专题发言。周宜兴委员说:“全世界的华人都自豪地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自有可记载的历史时期起,‘龙’在中华各个民族中传承了三四千年。但时至今日,关于‘龙’文化的根源在哪里?它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还没有一个历史的、科学的、文化的界定和令中国乃至世界信服的说法。”
洛阳伊川天然石龙发现以后,却使我们对中华龙的“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经过研究,可以确切的说,中
华龙的“根”就在河洛地区。
一、天然石龙的发现
1993年11月,伊川盆地石油勘探时,在伊川县平等乡西岭龙头沟见到了龙鸟,追踪拍摄过程中,在常元村南龙头沟北沟沿上有十几只龙鸟,当用相机聚集拍照时,从镜头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龙头形象。由于相距太近,又加上尘土杂草掩盖,龙形不易辨清,但借助于相机的微缩作用,巨型石龙清晰的呈现在眼前。
龙头沟全长约4.5公里,沟中有水,常年不息。天然石龙恰在龙头沟中段,龙体为石质,通体连贯,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应俱全。龙头朝西,龙尾向东,尾巴隐于黄土之中。龙腹部有一条小石龙,是已知所有凭空想像、塑造的龙所无法相比的。
据有关专家现场考察认定,天然石龙在300万年前已经形成,是地下水中碳酸盐自然聚集,又经地壳变动形成。现出露部分长90多米,高9.5米,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龙形最逼真的天然石龙景观,被誉为“天然第一龙”。
天然石龙所在的沟,当地一直叫龙头沟,石龙所在位置上面的地在民间就叫石龙地,附近的村庄有“龙王屯”(疑为龙望屯或望龙屯)、常元(或常阳)村。在天然石龙边的望龙台处发现有距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时期的打制石铲等,说明很早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在这个地区活动;在石龙的附近还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出土的红陶三足钵、锯齿石镰、石铲、精细的磨制骨针等文物,还出土有西汉时期空心砖(见图)。在空心汉砖上有模印之龙形,其龙头特征与天然石龙大体一致。
二、全国各地出土的人造龙形物体
中原是华夏文化的中心发源地,也是炎黄二帝生活的中心区域。人们对天然石龙的尊崇和天然石龙的影响,随着部落融合和文化交流,深深影响着周边部落和民族。石龙的形状也随先民的流动传播四方。近代以来在各地发掘的遗址中,不断有人造龙形物体的出土也就不足为怪了。
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壳塑龙
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玉龙
湖北黄梅焦敦出土的鹅卵石龙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
还有一点,不论现在我们怎样对龙的来源进行猜测,有一点是必须确认的,那就是:不管出土的年代相差多么悬殊,各地龙形出土物的共同特征是一样的,说明在最早人们造就龙形物体之前,一定有一个共认的龙形“标本”为大众所接受,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我们按照现行最流行的说法,即龙是各种动物特征的拼合物,这种抽象性的假设,则不能很好的解释龙形的来源。只有天然石龙的存在,可以从物质性、实证性的角度给予合理的解释和佐证。
三、龙字发音的由来
就文字成形规律来说,一般是先有其声,然后才会有其形。龙字的发音由何而来呢?我们认为“龙”字发音的来源有二条途径:一是来源于自然现象“雷”的谐音“long”。打雷本是自然现象,但是雷电巨大的震动功能,令人生畏,世界任何其他东西没有雷这么大的能量,人们出于对雷的敬畏,把它的谐音命名为“龙”,应是最恰切的表述。
第二,为什么人们把雷的谐音“long”命名给天然石龙?有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把雷声“long”与天然石龙相联系?主要是因为:天然石龙地区,处十三朝古都洛阳南35公里,是古“中国”所在地区。这里地处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分界地区,一年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物阜民丰。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前期,先民们经过无数的生产实践发现,每年春分前后,只要石龙所在地区响起了新年第一声“隆隆”的雷声,那么夏秋乃至一年的农业收成就可确定。因为,在先民的经验中,只要春分左右或刚好是春分这一天,石龙地区响起了新年第一声雷声,则这一年肯定风调雨顺;如果不到春分时节,提早响起了新年第一声春雷,夏秋季一定有涝灾;如果春分以后才听到这雷声,那么夏秋季乃至这一年要发生旱灾。在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先民的生活中,农时和气候对农业收成,以至先民的生存有极大的关系。所以,经过无数次真切而准确的应验,先民从积累的天象知识中,把打雷这种现象与在当时当地形象逼真、生动的有石质体形的天地造化之物---石龙原形,当作上天意志的化身加以崇敬,并把这“隆隆”之声的谐音Long,给这似有灵性的神物,命名为“龙”。龙字发音的由来,以这样两条理由来佐证,最具说服力,而且更符合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经验。比起那些把龙字发音归结于虚无性的传说来,更令人信服。
四、龙字字形的由来
中国汉字是象形字,也就是说大多汉字是依动物或自然界中其他物质的形状进行造字的。“龙”字的来源,在过去是众说纷纭、扑溯迷离的,没有较为科学的解释。通过研究天然石龙,我们发现龙字的原始写法是先人对天然石龙形体的描绘。
在天然石龙所在地,研究人员发现了汉代的画象砖,砖上有清晰的“龙”,且石砖上的“龙”与天然石龙惊人相似。
现在把石龙形状与最古老的甲骨文“龙”字进行比较,还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渊源关系。在《甲骨文字典》中对龙字是这样解释的:龙“ 象龙形,其字多异体,以作 者最典型,从 、从 ,象巨口长身之形, 其吻, 其身”。后来演变成金文“ 、 、 、 ”(见《轲尊》、《多友鼎》、《龙母尊》
下面是甲骨文和金文龙字的演变体例:
从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后来的篆体“龙”,进而演变成繁体字“龍”和简体“龙”字。大家可以看到,不管龙字怎样演变,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根据古汉字形成的规律,我们可以从已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龙字字形“龙”说起,过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龙字的“辛”字头代表权力和杀伐,有的说“辛”字头表示龙的角,是开天的工具。我们认为,这“辛”字头是石龙所在位置——河南省伊川县平等乡大辛店(也作莘店)村的“辛”字的省略用法,表示龙的地理位置。其它的字形是石龙龙体的形态,如“ ”就是石龙龙吻的形状,“ ”标准就是石龙的龙体。
我们还发现,先民在造龙字时,除参照天然石龙的形态外,还添加了“雷电”形状的寓意。大家知道,打雷时是先见闪电飞耀太空,尔后才听得见雷声。这自然是因为光速大于声速的缘故。先民也是了解雷与闪电为一体的,所以在造“龙”字时增加有闪电形状的成份。第三,人们传说造字之神仓颉,就是洛阳洛宁县人,洛宁与伊川同属洛阳近郊之地,自然仓颉对天然石龙必定也有认识。所以他在造龙字时参考石龙的形态也是常理。天然石龙被发现之前,人们出现对龙字字形的各种设想也不足为奇。可是天然石龙被发现以后,人们惊奇地看到:甲骨文龙字字形确有非常标准的“摹本”,它来之于天然石龙,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
五、天然石龙与炎帝出生和“龙的传人”的来历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神物,中华儿女以龙的传人自居,并引以为豪。可是,历来对“龙的传人”的来历没有确切的说法。为什么我们会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与炎帝有什么关系?
关于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纬》,该书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另:《易、疏》载:“任巳感神龙而生神农”;《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安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载:“有娇氏女安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另外其他一些史籍也有类似的记载,石龙名字的出现是伴随炎帝神农的出生而作的,史籍并无石龙这一自然造化的单独记述。炎帝神农“尝百草,始教天下以种谷”。他被封为农业之神,正是由于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又因为他的出生与神龙有关有关,所以他和黄帝的后代——炎黄子孙才会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现在我们华夏子孙都认同自己是炎黄的子孙,并以“龙的传人”为荣。“龙的传人”的由来从此而起并流传到如今,并深深印记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代代相传。
历史文献中,有关炎帝母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在天然石龙被发现之前,一直是人们倍感困惑的神秘之事,可是当天然石龙发现以后,给此说以科学的注解。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不是空穴来风的随便臆造,而有了真凭实据。
六、天然石龙与四时节气、历法的关系
天然石龙地区,是古“中国”一词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文明发祥地之一。它处在秦岭余脉熊耳山的东部浅山丘陵地区,是黄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由于地球围黄道公转,太阳直射角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随季节变化来回移动,观赏石龙的效果,就会出现明显的不同。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说文解字》有龙“春分而登天”。每年农历二月二,刚好在春分前后,按古语的说法,这时是龙登天之时。而观赏石龙以春分后至清明前这段时间的辰、巳时(每天早上八点至十二点)为最佳时间。
这时的石龙,如刚睡醒,精神饱满,蓄势待发,尤其那双眼睛逼真异常,令人过目难忘。石龙在经过冬天的潜伏期,此时应时而出,振翅欲飞,呈现“见龙在田”之象。及至到了夏至前后,石龙周围被绿草、荆棘掩盖,石龙显示“或跃在渊”之象;
秋分以后,《说文解字》有龙“秋分而潜渊”,民谚有“九月九,龙回首”。
龙兴云布雨,施德天下,惠济沧生,到了该休息的时候了。这时候所观石龙,它显得十分疲乏,因而有“亢龙有悔”之象。随着冬天来临,万物蛰伏,部分动物开始进入冬眠期。龙也到了潜伏、休眠的时期。每年冬至前后,石龙瞌闭双眼象在休息和冬眠,呈现“潜龙”之象。
冬天大雪以后,天气放睛,当太阳升起,气温回升,石龙头部上的积雪渐渐消融,龙形初现,石龙张嘴大笑,在周围银白大地的映衬下,整个石龙现出腾飞于天的景象,也是一年中观赏石龙最佳时机。
观赏石龙与四时节气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天地造化的结晶。如果这条石龙什么时候你都能十分逼真地看出来,那么说明这不是一条神龙,而是人们刻意制造出来的假龙,是“叶公好龙”的那种龙。石龙的隐现切合时令,其神秘的机巧关联,这是科学、历法、天文与易学的融合的一种解说,并非臆造。
有一个成语叫“神龙见首不见尾”,也十分切合石龙的真实景况,石龙尾部及翅部,隐于黄土之中,不知其有多长,正是“见首不见尾”的写照。
七、“龙的精神”和“龙的传人”溯源的意义
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维系了华夏文明几千年兴盛不衰,其精髓表现为龙的精神。龙的精神用二句话表白就是:一曰与时偕行,一曰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来源于《易经》,在原书上与时俱进叫与时偕行、与时消息,其意思是说人的思想和行动要与时机、天时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协调,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发扬这种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什么时候,这种维系华夏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魂魄也不会过时。
与时偕行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是东方文明的精华所在。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有关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早就有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我们今天的“与时俱进”思想就是“与时偕行、与时消息”的延伸和继续。自强不息是华夏民族发展的又一特征。只有与时代发展相随,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保持人种的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坚强信念支撑下,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独特地保持住自己不灭的火种,成为世界仅有的延续不断的古文明之一。
中华龙的“根”就在河洛地区的洛阳。作为13朝古都的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龙”是我们华人图腾崇拜的圣物,现在它远远超出了一般文化和物质的范畴。不仅我国的各个民族,而且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周边的国度和民族。如日本、朝鲜、东志亚各国。它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代表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龙”真正的“根”就在我们洛阳,为何我们不很好的利用这个“国宝”,形成全国仍至世界性的“龙”实物研究和文化传播中心呢?
经过上万年的风雨侵蚀,目前的天然石龙破损相当严重,亟需保护。我们希望能引起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尽快建立“龙源”文化研究和天然石龙保护组织,借助牡丹花会这个台子,搭建世界性的龙“根”研究平台,吸引全世界龙文化的研究力量,助推中华“龙”的宣传和推广,使洛阳经济文化发展在新世纪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图片可参阅价值中国《中华龙文化:“龍”文化、“龍”文字与“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