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要有自己的开发能力和品牌。因此,必须学会产品的开发并用自己的品牌去开拓市场,实现真正的“ 中国制造”,抓住前后两端,才能在产销量增长的同时也取得自主民族品牌的目标。否则中国汽车业和巴西等国家一样,将有可能成为国际汽车跨国集团附庸的危险。
产品开发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已成为业内强烈呼声。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完全依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全面开发汽车新产品在中国已经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其实,培育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有多种途经,上海通用对引进的车型作全面的本土化的技术改进就不失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开发模式。
年中,上海通用推出了一款中高档轿车“凯越”,市场目标锁定家用和商用之间。这款新车是通用汽车收购大宇后,在欧洲、北美、亚太和中国同步推出的一款颇有竞争力的“全球车”,由意大利著名的平尼法尼亚公司设计。而在上海生产的“凯越”做了大量本土化技术开发,已经与原设计大相径庭。
担任本土化开发的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根据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消费需求以及中国的道路、油料和气候条件,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并在通用全球资源的支持下,从内饰、底盘、悬挂、动力总成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优化调较。其涉及面之深之广,尚少有引进车型可以望其项背。
本土化开发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提高与创新。如中国的路况特点是路面容易产生噪音和颠簸,而且城市交通情况复杂,要求车辆对操控反映快速准确。为此,泛亚技术中心分别改进了轮胎、减震器、转向机和隔震件等零部件的性能。
光是轮胎,就要同时达到低噪音、良好的节油性、平稳行驶三个目标。综合改进后,“凯越”的操纵稳定性、精确度、乘坐舒适性、隔震、路噪等指标在中国道路的实测参数提高了15%到20%。看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本土化轿车产品不如同品牌进口产品”的老观念应该改一改了。
其实,上海通用和泛亚对新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并非自今日始。早在上海通用公司1997年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国内领先,并具国际上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并以高起点和“站在巨人肩膀上”而成为中国汽车业本土化开发的领跑者。考察上海通用就会发现,上海通用创下了仅用四年时间就跻身中国汽车前三名、迈入通用全球五大精益样板企业的行列 决非偶然。就在于它领先于国内其他企业一步,整合国际资源,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创造性地利用他人之长,根据中国具体情况本土化,推出“一年一个新产品”。今年年初推出的别克·君威,就以外形和内饰的全新设计有别于北美别克REGAL。这种设计对产品的提升甚至让通用高层感到冲击,特别把一辆在中国开发生产的君威运到底特律,摆在通用总部所在的复兴大厦,要求各部门主管前来观看,从中获得启发。
通用在中国造的第一批别克豪华轿车,内饰在中国人眼里竟很平平。中国人心灵手巧,经过两三年的设计改进,上海生产的别克车内饰比德国、日本的竞争对手毫不逊色。其实,在美国消费者中间调查,注重内饰的比例和中国人差不多,只不过没有引起各汽车公司高层足够的重视罢了,中国人给老外上了一课。
其实,“凯越”不但有宽敞空间和时尚、气派的外观。它的内饰不但做工精细,而且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人性化设计。比如副驾驶座前面的储物盒内,就巧妙地设计了利用空调冷气制冷的饮料隔断;储物盒下面安排了放置折叠伞的小格,同时具有有烘干功能;它的可调节座椅下装置了供女士放鞋的抽屉,连穿高跟鞋的女士驾车时的换鞋方便都考虑到了,体现了人文关怀,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上海通用和泛亚分别是中国投资最大的合资轿车厂和技术中心,从 “麒麟”到“凤凰”再到“鲲鹏”;从“赛欧”到“君威”,再到“凯越”,通过六年历练,已初步形成车身、内饰、底盘设计和动力总成匹配等四大核心开发能力,确立了在国内同行中的技术领先地位。最重要的是通过新品设计开发的实战演练,一批以中西文化为底蕴、以创新整合为灵魂的年轻设计师队伍正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汽车设计工业领域的领头羊。
他们能够花大力气致力于产品开发,的确很有眼光。而且有了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两个母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持,坚持下去,相信会摸索出一条在当代中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的新路。当然,不是惟一的路。(李永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产品开发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已成为业内强烈呼声。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完全依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全面开发汽车新产品在中国已经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其实,培育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有多种途经,上海通用对引进的车型作全面的本土化的技术改进就不失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开发模式。
年中,上海通用推出了一款中高档轿车“凯越”,市场目标锁定家用和商用之间。这款新车是通用汽车收购大宇后,在欧洲、北美、亚太和中国同步推出的一款颇有竞争力的“全球车”,由意大利著名的平尼法尼亚公司设计。而在上海生产的“凯越”做了大量本土化技术开发,已经与原设计大相径庭。
担任本土化开发的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根据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消费需求以及中国的道路、油料和气候条件,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并在通用全球资源的支持下,从内饰、底盘、悬挂、动力总成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优化调较。其涉及面之深之广,尚少有引进车型可以望其项背。
本土化开发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提高与创新。如中国的路况特点是路面容易产生噪音和颠簸,而且城市交通情况复杂,要求车辆对操控反映快速准确。为此,泛亚技术中心分别改进了轮胎、减震器、转向机和隔震件等零部件的性能。
光是轮胎,就要同时达到低噪音、良好的节油性、平稳行驶三个目标。综合改进后,“凯越”的操纵稳定性、精确度、乘坐舒适性、隔震、路噪等指标在中国道路的实测参数提高了15%到20%。看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本土化轿车产品不如同品牌进口产品”的老观念应该改一改了。
其实,上海通用和泛亚对新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并非自今日始。早在上海通用公司1997年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国内领先,并具国际上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并以高起点和“站在巨人肩膀上”而成为中国汽车业本土化开发的领跑者。考察上海通用就会发现,上海通用创下了仅用四年时间就跻身中国汽车前三名、迈入通用全球五大精益样板企业的行列 决非偶然。就在于它领先于国内其他企业一步,整合国际资源,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创造性地利用他人之长,根据中国具体情况本土化,推出“一年一个新产品”。今年年初推出的别克·君威,就以外形和内饰的全新设计有别于北美别克REGAL。这种设计对产品的提升甚至让通用高层感到冲击,特别把一辆在中国开发生产的君威运到底特律,摆在通用总部所在的复兴大厦,要求各部门主管前来观看,从中获得启发。
通用在中国造的第一批别克豪华轿车,内饰在中国人眼里竟很平平。中国人心灵手巧,经过两三年的设计改进,上海生产的别克车内饰比德国、日本的竞争对手毫不逊色。其实,在美国消费者中间调查,注重内饰的比例和中国人差不多,只不过没有引起各汽车公司高层足够的重视罢了,中国人给老外上了一课。
其实,“凯越”不但有宽敞空间和时尚、气派的外观。它的内饰不但做工精细,而且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人性化设计。比如副驾驶座前面的储物盒内,就巧妙地设计了利用空调冷气制冷的饮料隔断;储物盒下面安排了放置折叠伞的小格,同时具有有烘干功能;它的可调节座椅下装置了供女士放鞋的抽屉,连穿高跟鞋的女士驾车时的换鞋方便都考虑到了,体现了人文关怀,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上海通用和泛亚分别是中国投资最大的合资轿车厂和技术中心,从 “麒麟”到“凤凰”再到“鲲鹏”;从“赛欧”到“君威”,再到“凯越”,通过六年历练,已初步形成车身、内饰、底盘设计和动力总成匹配等四大核心开发能力,确立了在国内同行中的技术领先地位。最重要的是通过新品设计开发的实战演练,一批以中西文化为底蕴、以创新整合为灵魂的年轻设计师队伍正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汽车设计工业领域的领头羊。
他们能够花大力气致力于产品开发,的确很有眼光。而且有了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两个母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持,坚持下去,相信会摸索出一条在当代中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的新路。当然,不是惟一的路。(李永钧)
来源:中国企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