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本土化生产问题


  中国汽车本土化生产问题
  
  张伯顺
  
  -------------------------------------------
  
  一、本土化的中国汽车业能做大不一定能做强
  
  关于汽车本地化生产的界定,目前有不同的看法。笔者依据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11章第52条“国家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努力提高汽车产品本地化生产能力,带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进步,发展汽车制造业”的精神,认为凡在我国本土本地生产的,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中外合资、甚至纯外资,还有多种投资主体的股份制,都属于本土化汽车企业。“本地化”与“本土化”处于同义地位。
  
  本土化可以做大我国汽车产业。汽车生产本地化、本土化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从1953年建设一汽,到1956年建成出车,历经22年,那年的汽车产量14.9万辆。改革开放后尤其加入WTO后,世界上“6+3”或称“6+4”的汽车跨国公司都先后来到中国,或技术合作,或合资合作,在我国境内生产汽车。2001年234.14万辆,2005年570万辆,销售575万辆。产量超过德国(550万辆),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汽车大国。
  
  但是本土化,如果不能“带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进步,发展汽车制造业”。像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汽车的副司长陈斌在组织制定“十一五汽车规划纲要”的思考中说的,如果不能“全面提高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产品等关键总成和零部件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那么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就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如果我国汽车生产核心技术都被“边缘化”,“空心化”、“空壳化”了,就难于做强我国汽车产业。
  
  我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国外品牌和自主品牌在2004年的比例为41%、59%,包括轿车、MPV、SUV在内的乘用车品牌构成,国外品牌远大于自主品牌,国外品牌78.7%,自主品牌仅21.3%。就品牌汽车的技术来源而言,引进技术又远大于自主开发,引进技术占89.4%,自主开发的只占10.6%。2005年有所进步,但国外品牌在乘用车、中高档商用车领域,仍占有明显主导的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中外合资企业在技术开发等的关键权利上,几乎完全受制于外方,外方控制着供应商的选择权,零部件本土化的批准权等,甚至每一个设计数据的更改都必须经过外方技术中心批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国有或民营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厂家配套件还是社会市场维修件,都遇到过不少的尴尬。2004年,传媒披露,万向曾参加神龙公司三款减震器的配套招标,所有测试都已通过,且价格较神龙富康规定的低30%;但神龙公司外方科长就是不签字,最终还是选了法国的一个企业。上海通用别克,一刹车片,国外进口,进口价100元人民币,到上海厂家,再进4S店,加价到1300元,价差着实令人吃惊。
  
  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不掌握在中方手里。甚至连产品销售权也掌控不到。几年前,一些经销商曾积极加入华晨中华车的销售网络,他们多数指望能成为后来合资车宝马的经销商,然而他们的美好愿望绝大多数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