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的春天”创造辉煌


在“创新的春天”创造辉煌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并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后胜利闭幕,全国人民由此踏上了新的五年征程。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当人们满怀喜悦、期待未来美好生活之时,不会忘记30年前的3月18日召开的改变中国科技发展命运的重要会议——全国科学大会。这次大会不仅标志着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随着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等著名论断的提出,被长期扭曲的“科学”终于回归本来面目,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书面讲话,满怀激情地宣布:“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转眼30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国走过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30年不平凡的科技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科技力量的强大,而科技力量的强弱关键要看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事实也证明,依赖科技发达国家,走技术引进而缺乏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将使我国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状态,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因此,要实现创新型国家及科技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从国内的形势来看,当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难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还比较低、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还需要全国上上下下齐心协力,进行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可喜的是,随着新世纪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党的十七大、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中国在“科学的春天”30年后,迎来了“创新的春天”。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凭借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必将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科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