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赵派唯一传人赵庚辰:
90岁“吹鼓手”的春节
90岁的赵庚辰作为西安鼓乐赵派的唯一传人是西安东仓鼓乐社的“祖师爷”。
2007年12月22日的生日恐怕是他至今最为欣慰的一个生日了。因为,他为之坚守了一生的西安鼓乐,终于迎来了一个浴火重生的时代。
是日下午,“西安鼓乐赵派传谱音乐会暨赵庚辰先生90寿诞活动”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凤鸣九天剧院举行。
这也是西安鼓乐在千年以后首次举办的大型专业化演出。一千多年的梵音,在西安曲江进行了一次集中的展示与演绎。
几千年来口传心授的民族民间活态文化传统——西安鼓乐,正面临着急剧流变、失传、消亡窘境的时候,来自大唐芙蓉园的拯救工作全面展开。
“最有价值的一年”
大唐芙蓉园及时的拯救工作,不但了却了这位年近百岁老人终生的梦想,更延续了西安鼓乐的生命,因而被赵老喻为90多年来,最有价值的一年。
赵庚辰乃是西安鼓乐的“活化石”,现今唯一系统全面掌握西安鼓乐曲式的传承者、演奏者、研究者、教育者。
当天举办的“西安鼓乐赵派传谱音乐会暨赵庚辰先生90寿诞活动”,对于被誉为古代交响乐的西安鼓乐而言,无疑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艺术回归与探访。
这一评价不无道理。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西安鼓乐是唐代皇室宫廷音乐“宴乐”的延续,是唯一能代表中国古典音乐的国乐。
因此,在以展现盛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唐芙蓉园进行这样的大型演出,乃是对西安鼓乐“盛唐燕乐,御苑绝响”之称的一次千年回应和时空对话。
西安鼓乐的再次登场,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代的距离,辉煌再现了唐代皇家鼓乐的恢宏大气,而且奏响了一千年的梵音,展现了一千年古曲的风采,传承了一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见证了盛唐历史的风貌,将盛唐宫廷音乐完美演绎。
不朽生命力的伟大艺术
兵马俑是凝固的艺术,而西安鼓乐是跳跃的、有着不朽生命力的伟大艺术。
然而,此前西安鼓乐的传承与保护,仅局限在民间,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一组颇具说服力的数据是,五六十年前,西安市城区内的鼓乐社数量非常之多,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自己的乐社,那时的演奏场景非常壮观,热闹异常。可如今西安城里的乐社,仅有十来家,而且活动寥寥。
无经济来源、无固定活动场所、演技衰退、后继无人,西安鼓乐的发展正面临“断层”之痛。
音乐会上,赵庚辰老人在其发言时那浊重、沙哑甚至哽咽的声音,就足见老人对曲江这一举动的感怀。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曲江新区已经将东仓鼓乐正式纳入了大唐芙蓉园日常的表演体系之中。
“自从大唐芙蓉园引如东仓鼓乐以来,市场反应很好,很多欣赏过表演的游客都对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回报,这就实现了我们所提倡的双赢,也符合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提出的坚持市场导向。”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曲江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安大唐芙蓉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兵表示。
更让人欣慰的是,此前,曲江新区专门设立了5000万元的“曲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并出台了“曲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这一举措,为进一步科学抢救和保护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除了两个儿子外,赵老还收了两个徒弟,看到西安鼓乐后继有人,赵老满是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灿烂的笑容。
记者手记:
如果只听声音,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将赵老的声音听成是50多岁的人。
在家中休息的赵老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作为他的继承人,其二儿子正在大唐芙蓉园上班。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口地道的西安话,成为他最为明显的标志。
“好着呢,好着呢”,赵老不断重复的词句,也正印证了老人愉悦的心情。
对于西安鼓乐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仅仅把它“藏”起来,显然是太可惜了。正如业界已经形成的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DNA”,如何让它健康、长久地延续下去,已成为各个城市的重要命题。而大唐芙蓉园的这一行为,无疑开辟出了一条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