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的年代
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原意指对自然界生物的驯化、培育、耕种,进而演变为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教化、培养、训练;中文的文化一词源自《易经》中的"人文化成",和西方有所区别,更偏重伦理道德教导从而合乎礼仪规范。这种差别的影响及其深远,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如此大的一个问题很难三言两语说得清楚。在古代中国"上而为礼,下而为俗"的年代,文化一旦涉及商业便难登大雅之堂。
汉以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必须要经官方主要是儒家伦理认同,所以虽然重视礼乐,但民间乐工流为下贱。希腊奥运会闭幕式上演奏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并未有工尺谱流传于世,反而是清乾隆年间由德人惠特纳、英人巴劳以五线谱记出并传至欧洲。从这一点上来看,传统中国社会缺乏文化产业发育的土壤,这也与顾准先生对中西方文化源头比较后得出中国没有资本主义发轫的天然环境之结论相一致。
这或许可以自从业者身份的中西差异上管窥一二。中国历史上"伶"、"优"地位相当卑贱,唐、宋、元、明各朝莫不如此。"教坊"从来是国家的演出机构,但更是带有强制性质豢养、奴役优伶的场所,置身其中的人,一般没有自由身份。尤其是明代,当时的教坊司岁名义上是"掌乐舞承应",但后来逐渐演变几乎与妓院等同了。而民间的优伶地位也极为低贱,通常几代内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即使我们称之为国粹的京剧,在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地位有了一定改善,但清代京剧演员与同时代欧洲歌剧演员的社会地位依然无法相提并论,前者被社会认为是艺术家,后者还是"戏子"而已。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毕竟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现代化"历程,文化也不可避免随之"现代化"。按照鲍德里亚对现代性的解释,在前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以符号交换为中心,而在现代社会中,则以生产活动为中心。他的理论可以得到一些经验上的验证,比如年节送礼、结婚随份子这种符号交换的方式在中国社会中还占据强有力的位置,但商品生产与交换更是深入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文化消费的商品化在在本雅明谓之"机械复制的时代"来临后更是如此,数字技术、互联网、无线通讯的出现使文化的生产、传播途径更加大众(mass),而同时边际成本几近为零,在这一过渡中,文化产业的前景自然诱人。与市场化发展相辅相成的是,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从"四大天王"到"超级女声",社会对大众文化中脱颖而出之明星的追捧已然成为风尚,昔日的戏子成为社会精英,这是当年的优伶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周星驰这个草根出身的喜剧演员,通过努力一步一步从社会最底层进入主流社会,他没有上过大学,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他"只是个演员",然而他通过市场获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同,《喜剧之王》一剧中便是这批人成功经历的真实写照。无论如何,这是社会的进步,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说:一个社会活力的源泉在于鼓励一切人朝一切可能的方向创新。
文化产业中人的地位在上升,而文化产业中符号的创造与商品化更是将传统的偏见砸得粉碎--当然,这也是"现代性"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如果说文化产业以"内容为王",那么可以说这个内容又可以说以"符号为皇"。那么符号是什么?维基百科中将符号定义为"在一种认知体系中,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总之,它是从自然基础上构筑的第二性的、派生的模式化的内容。这个性质一方面意味着在抽象、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无尽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符号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可以通过最现代的手段传播及派生。
说到符号,不能不提到迪士尼,此人在上世纪初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某个寒夜,地下室中与老鼠为邻的迪士尼百无聊赖之时,顽皮的小老鼠给予了他极大的灵感,米老鼠的动画形象应运而生,随之唐老鸭等一批善意而具有嫉妒、小气等人类缺点的"符号"一一出现。这些符号的创造并迅速商业化,不但使这个穷小子成为迪士尼文化产业帝国的缔造者,也使迪士尼公司的产品逐渐延伸到唱片、电影乃至文化旅游。试想,如果没有米老鼠等"符号",迪士尼乐园又会是什么样子?
当今全球最赚钱的作家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福布斯》富豪榜上显示她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十亿美元。同样,J.K.罗琳贵在创造出哈利·波特这么一个"符号",使之能以书籍、电影、游戏等方式供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消费,并乐此不疲。这个戴着眼镜的小家伙分明是杜撰出来的一个形象而已,可哈利·波特迷们就是心甘情愿付出大把钞票,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市场永远是对的。
同是符号,如以现实中的人为之则远不如虚拟的符号生命力长久,近几年来的成功案例就不少,如哈佛女孩刘亦婷、F4、刀郎等等,但人的生命毕竟受自然规律所限,刘德华扬言要让孩子也像母亲那样成为他的fans,他做到了,但这些孩子的下一代呢?而米老鼠、哈利·波特们再过一百年还是那般可爱模样。
从一些文化符号上可以看到历史。比如"007"是冷战时代产生的符号,冷战已经结束了,邦德以及邦德女郎扮演者在换,但"007"依然保持着他的生命力,吸引着新一代。"超人"出现在美国经济衰退时,可以视为美国人渴望英雄但不乏自嘲的符号,超人那穿在外面的红内裤昭示着这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英雄,后来陆续出现并引起热潮的蝙蝠侠、蜘蛛侠应该说都是他的延伸。
"樱桃小丸子"是个自私、聪颖的孩子,这个似乎有着缺点不乏顽皮懒惰的孩子的符号,一进入大陆便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樱桃小丸子"出现恰好神差鬼使的对应我们转轨时代的背景和道德困境,甚至也激发大人们的反思,这些文化符号都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不会在一次性消费中消解掉。
相比而言,国内在这种层面上"符号"的创造相对乏力,较为成功者如皮皮鲁、葫芦娃娃、黑猫警长等影响不仅主要主要限于少年儿童,而且也缺乏后劲。因此,想像力的匮乏往往导致国内文化符号的创作者将目标瞄准到传统文化中的符号,中国历史上最有名也最成功的文化符号--孙悟空也就成为被改造最多的一个,从《大话西游》到《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经营者确实屡试不爽。同时,中国功夫也是一个似乎取之不竭的符号,李小龙靠着它就可以进入美国的电影主流。而张艺谋、周星驰等有江郎才尽之势的大导演也可在中国功夫这个文化符号上暂得喘息。
不容置疑,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符号,但是,当中国的国力不断提升,经济高速发展,对外交流迅速增加,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时,"孔夫子"的长袍能否"装"得下所有这些新鲜、生动而富有朝气的东西,就应当打上一个问号了。
有媒体报道说,目前全球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中文,"汉语热"已经开始在全球升温,仅美国就有8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汉语热的升温当然不只是表明,未来汉语的实用意义会更强,它更表明,世界需要了解中国。过去,外国人喜爱古老中国的故事,更多的是出于好奇。现在,他们更渴望了解现代中国的故事,那是为了更好地相处,这是外国人看中国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所在。
的确,现代中国有太多太多的难解之谜: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身材高大的NBA球星?为什么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扎实?为什么中国人会有飞檐走壁的武功?为什么"中国制造"会那么便宜……这当中有很多好奇、羡慕,也夹杂着不少猜疑与不安,但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现代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绝不是用一个"孔夫子"就可以解释得了的。
我们可以让外国人醉心于中国的"过去",沉迷于大红灯笼、旗袍、二胡、京剧脸谱、春卷、糖醋排骨、针灸、舞狮等这样一些传统的符号中,但我们更应当让他们准确地理解中国的"现在"。世界面对的毕竟是一个现代的中国,是一个将在21世纪里崛起的新兴大国。因此,怎样赋予古老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以现代气息,怎样创造出更多的、能够代表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怎样通过这些符号向外国人展示一个现代中国,才是我们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正不断地创造出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姚明、刘翔、章子怡等一批新人就是在新时代中涌现出的"中国符号",并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他们的出现并不是要取代"孔夫子"所代表的传统符号,也不是一种补充,而是交相辉映。他们更多地展现出了一个更富有朝气的现代中国,也为传统的中国文化增添了活力,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使"孔夫子"那样的传统符号展现出现代魅力的同时,也应当更好地运作这些新的文化符号。其实,世界关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中国能不能以自信与开放的心态,讲述现代中国的故事,能不能创造出更多的、更富有魅力的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中国经济发展已渐入佳境,文化的对外交流也多了;但问题是中国文化需要标志性产品,正像美国有标志性产品可口可乐、好莱坞、NBA一样。
如果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产品,我们就需要给它一个鲜明和吸引人的品牌和商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要重新总结并制造出一个标志性的产品,还需要做大量调研工作,来决定这个产品的内在和外在元素,初步的制成品出来之后,还需要经过反复的检验测试,才能最后落实。而这个过程要依靠专家来操作把关。最终的结果是要做到中国文化的定义就是中国人的定义。中国文化描述着中国人,中国人是中国文化的写照。
就像可口可乐一样,它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清晰的符号。中国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准确定位,先把产品弄出来,然后定品牌。这是个大工程,只能以政府为主导,组织专家学者班子来参与。
再者中国文化首要的对象是中国13亿的老百姓。先要他们接受和认同了,才有对外推广的条件和前提。所以中国文化定位的调研对象,就是中国人民。换言之,中国文化的中心也需要以人为本。假设有一天中国文化这个产品面世了,中国的老百姓就要生活在这个产品当中。人民的生活要能够体验到这个文化,而这文化也能正面地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这文化有多大的影响,就看它能否改变人民的思维和言行举止。如果中国文化这个产品能在国内变得家喻户晓,老百姓生活就会更好,社会也会更和谐。最终中国13亿人口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产品代言人。
以可口可乐为例,在拓展海外市场之前,先要占领本土市场,就是美国。还有,可口可乐也担当着推动美国文化的角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标记,在不同的领域,如家庭,饮食,娱乐,体育等都积极参与,和美国社会融为一体。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追求,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等等;现在让我们放眼微观中国社会的组织细胞--家庭,假设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这个家庭就会鲜有争吵与猜忌,家庭必然和睦。如果将其拓展引申到工作单位、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甚至于社会生态的每个领域,有了"和为贵"、"兼相爱"等历史智慧与参照,用以解决现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如此一来,沐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呈现出来的定然是一个大"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