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老鼠仓”就该付出代价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据媒体报道,南方宝元债券、南方成份精选两只基金的原基金经理王黎敏和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原基金经理唐建,因涉嫌“老鼠仓”而被证监会处以终身市场禁入的行政处罚。

    早在去年的四月份,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的“老鼠仓”事件就东窗事发。唐建以其父亲和第三人的账户,先于基金建仓前买入了新疆众和股票,获利逾150万元,最终其非法收入被予以没收,唐建也不得不辞去基金经理的职务。随后曝光的王黎敏,同样是因为使用其父亲的账户在基金建仓半年后买入了太钢不锈股票,获利在百万元左右。

    唐建与王黎敏事发后,其所在基金公司均作出了回应。如南方基金督察长秦长奎表示,王黎敏利用直系亲属的账户进行股票投资属于个人行为,而在监管机构尚未确认王黎敏有关行为的具体性质之前,南方基金本着充分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原则,暂停了王黎敏基金经理的权限,并随后在今年初正式公告免去王黎敏的基金经理职务。

    毫无疑问,基金“老鼠仓”是一种赤裸裸的内幕交易行为,其危害与影响也是巨大的。而尽管基金公司都将责任推到了个人头上,似乎与基金公司毫不相干,但不可回避的是,基金公司在自身的内控机制与公司治理上明显存在着相关的缺陷。否则,就无法对于“老鼠仓”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事实上,基金公司闹出事端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此前就有关于基金黑幕的文章出现,至于基金公司内部的利益输送、违规申购新股或打“擦边球”销售基金等,就更不在少数。这些活生生的现实说明,基金公司本身存在着不足。违规就应该付出代价,基金“老鼠仓”亦同样如此。这不仅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更是整个市场发展与长治久安的需要。

    证券投资基金自问世以来,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超出一般投资者的研究与定价能力,在年轻的A股市场中刮起了一股旋风。特别是其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更成为许多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参考依据。在基金取代原先的券商与庄家掌控市场的话语权之后,实际上,维护市场平衡运行的重任已不自觉地落到了它的肩上,然而,某些基金的表现确实让市场大跌眼镜。

    如果说基金初次犯错还可原谅的话,那么,多次重复上演同样的故事则值得商榷了。目前暴露出来的只有两位基金经理的“老鼠仓”,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笔者猜想,王建与王黎敏仅仅只是其中的“出头鸟”而已,他们“不幸”撞到了枪口上。

    基金“老鼠仓”是市场的一大毒瘤,不严厉进行打击,后来者必将趋之若鹜。有鉴于此,中国证监会此次作出了罚没收入与终身市场禁入的行政处罚,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的。

    但也应该看到,违规成本低一直是国内证券市场的一大顽症。无论是对于上市公司及其相关人员,还是对于其它事件的处理上都是如此。作出行政处罚当然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臆想依靠行政处罚来杜绝基金“老鼠仓”现象,则显得有点勉强。毕竟,行政处罚与法律的威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欲减少甚至杜绝基金“老鼠仓”事件,笔者以为需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其一,制定更加健全的规章制度,对于基金的行为严加约束;与此同时,基金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须进一步完善,内部的“防火墙”不应形同虚设。其二,加大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的力度,让胆敢以身拭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各参考方的共同努力,当然也包括基金公司在内。而且,作为市场中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在维护市场稳定,维护投资者利益方面更显得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