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读懂总理“批评观”中的深意


    周明华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两会”期间我一直在上网,广大网民向我提问题、提建议,甚至为我分忧,多达数百万条,参与的恐怕有上亿人。这么多群众以如此高的热情关注“两会”,特别是关心政府的工作,使我深受感动。他们的意见、批评都是对政府的信任、支持、鼓励和鞭策。群众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精力来上网写问题、提建议,是要政府解决问题的。(据3月18日新华社电)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共和国总理,也是我们可亲可爱的邻家网友,而且将网民的意见和批评都看作是对政府的信任和鞭策,显然这是中国亿万网民之大幸,这是公民思想解放之大幸。温总理还说,他两会期间一边上网,脑子里就想起“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段话。显然,网民热盼总理上网察民意,希望与总理实现零距离的网上互动,这种苍生情怀在这一刻被总理富于智识与远见的“回应”一下点燃了。

我们在感慨于总理对待公民批评和意见的博大情怀之余,不得不联想到当前一些基层政府里存在的“批评生态”不佳的状况。甚至我们还有足够的理由担心,一些人对待率真建议、坦言批评的“处置态度”“善后措施”还表现为简单化、直线型。可以这样说,自古以来,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留下能够容忍批评的权力者并不多,相反,因讲真话和敢于批评政府而走上窘境的却不少。历史久远的不谈,单就新近发生的重庆彭水诗案、山西稷山文案、辽宁“西丰负面报道事件”等,少数官员滥用公权对百姓甚至包括媒体言论粗暴“封口”,几乎到了让人发悚的程度。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一句名言,“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一名公民都有批评政府的法定权利,政府则有义不容辞地倾听和接受公民批评的法定义务,这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政府官员的“纳谏”与“挨批”是法律赋予他们的家常便饭,不想吃也得吃。这与官员接受公民批评自身是否具有“雅量”无关,因为他们必须面对和改进所批评的事项,不然就得摘下官帽走人。

毋须讳言,当前让谏言条条呈出,让批评和盘托出,让思考独立而行的机制尚显疲乏,使言论不受打击报复的法律意识和机制设置尚显淤塞。单靠温总理一人的高瞻远瞩,社会与法制的完善体系不及时跟进,势必让“批评政府”这样的血液循环不畅。因为任何独行的“批评”离开了法律机制的保障,必然成为孤独的言者,必然变成被批评者的眼中钉、肉中刺,且还可能被人用权力去主演“秋后算账”的官场闹剧。

任何“真话融融、忠言逆耳”的互动空间,均非天上掉下来,更非权力的一次性“恩赐”。一个真话社会的氛围构筑,靠的是法律、政府、人文、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与奔走相告,靠的是任何打击报复批评者的公权人都受到法律的及时惩戒。但愿更多公仆更多部门能读懂温总理 “批评观”中的深意,不仅要提高自己对待批评的雅量,还应尽快行动起来,从法律层面上去掘开“公民批评”的所有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