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应以股东利益先行为原则


    奥运之年前两个月的股票市场一片惨“绿”。如果是处于大熊市的环境中,或许并不值得意外;如果是市场的正常调整,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此次市场产生的“调整”却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在内。

    美国次债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不至于达到立竿见影的程度,最终传导到证券市场其实更需要一个过程,亦即次债危机对于A股市场的间接影响目前来看并不大。今年头两个月的暴跌中,次债危机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心理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上市公司“狮子大开口”的巨额再融资。

    自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布再融资方案后,股市即陷入了“融资门”的漩涡中。从最初中国平安公告确有其事开始,到浦发银行的传闻变成现实,再到大秦铁路、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人寿等的空穴来风,无不在市场中引起巨大的震动。然而,其代价也是巨大的。不仅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遭遇跌停,而且导致股指大幅下跌,更严重的是整个市场的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证券市场作为一个资源配置的场所,上市公司的融资与再融资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不平常的是,其中所隐藏着的恶意“圈钱”现象。股改前是如此,股改后虽然原先两大对立股东群体之间的利益取向更趋于“一致”,但从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动机看,上市公司的恶意“圈钱”行为丝毫没有收敛的迹象,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巨额再融资以及相关传闻的恶果,使监管部门不得不有所反映。2月25日,中国证监会以问答的形式对市场改革与热点问题首次进行了表态。在谈到再融资时,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在作出再融资决策前,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中国证监会在正式受理发行人融资申请后,也将视市场情况以及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合规性,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发行人的融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自此,“融资门”事件才算告一段落,但其后续性效应依然存在。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再融资欲望。统计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已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总额达2600亿,而去年整个证券市场再融资额度也只有2800亿,数据本身最能说明问题。

    上市公司再融资无可厚非,但股东利益先行的原则不能丢。像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为了再融资,引起股价大幅下挫,投资者财富缩水的事件不应再重演了。事实上,市场上就有活生生的生动教材,福耀玻璃就是典型的代表。

    2月24日,福耀玻璃董事会通过公开发行1亿股的再融资议案。公告后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均接到了中小股东的反馈意见,部分中小股东表示不希望公司在当前市场行情下进行公开增发股票。上市公司董事会经充分讨论后,考虑到中小股东及控股股东的意见,并结合近期再融资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充分考虑股东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并兼顾股东和公司之间的利益平衡,决定取消再融资的议案。福耀玻璃由此成为证监会表态严审再融资以来,首家主动撤消相关议案的A股上市公司。

    福耀玻璃无疑在再融资问题上树起了一面“旗帜”,一方面维护了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更重要的在于其股东利益先行的做法堪称其它欲再融资上市公司的榜样。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件事上,比某些上市公司只顾“打雷”不见“下雨”的把戏要务实得多,也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