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不是专门吃青春饭的


   “记者是吃青春饭的。”“记者,干不了一辈子。”“我们已经过了30岁,采访就靠你们年轻人了。”这样的话在新闻行业越来越多。记者是不是专门吃青春饭的?过了30岁,记者的黄金年龄是不是已经过去了?“新闻民工”、“新闻搬运工”这样自嘲的称呼在记者中心照不宣。因为新闻工作独具的挑战性,不少记者随着年龄增加,心态也发生变化,“记者是吃青春饭的”这样的观点困扰着新闻行业的每一个人。

    现在的很多人这样认为,在现在的新闻环境下,一个记者的“职业生命”是很短的,在这样一份纯市场化的报纸里,记者的发展空间也是模糊的,尤其是做社会新闻的记者,如果哪一天跑新闻跑不动了,还能干什么?追问起来,不自觉地感到后怕:一个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年轻人,放弃了专业知识(现在媒体从业人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凭着一点点对文字的感觉和一腔热血,就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而三四年的时间,就疲倦了,消磨掉了激情,忘却了专业知识,甚至那点对文字的感觉,也不见了,留下的仅仅是机械的、负重的,甚至是麻木的工作,他们很累。

    很多行业存在这种工作心态:年轻的时候多外跑,工作时间稍微长一点就想专门坐办公室,指点新来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专门坐办公室,多数人就会随着年龄一天天增大,危机感也一天天增强,于是开始想办法跟领导搞好关系,保住稳定的饭碗,或者想方设法评职称,提高工资渴望稳定享受。而也有一部分老记者只凑稿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跟各单位搞好关系,多提供资料编编。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发展。

      我认为,不管哪个行业,姜还是老的辣。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个时候,有一定经验的年龄稍长的记者更有优势。一方面,对方不会肆无忌惮地欺负你年幼;另一方面,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不会被唬住,能够随机应变。最重要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记者新闻敏感性更强,对社会的观察力越强,从现象看本质,容易发现一些现象背后的大新闻,而且对一些社会现象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深刻的调查。

       认为记者是吃青春饭的,肯定是有问题的,它暗藏着某种说不上来的病。这个病,也许也正等待着有一只巨大的手来将其治愈。否则,这种病态的发展方式,注定是后腿无力的。把记者当作青春饭的原因,一是新闻记者的心态问题,二是新闻单位的管理问题。

    态度决定一切。其实很多时候,新闻记者自己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跟在一群年轻记者中采访不好意思。别人也许根本没这么想,根本没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年龄上。老记者只要有健康的心态,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也会大受采访对象和同行小字辈的尊重。很多记者认为当记者时间长了还没混上个一官半职,总觉得自己没出息,这种刻在人心中的官本位思想,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态。

   对于一个新闻单位的领导来说,评价员工优秀与否绝对不是年龄,而是能力。当一个记者担心自己吃不了青春饭时,实际上是在担心自己江郎才尽,业务能力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样,老记者在年轻记者面前自然没了竞争优势。事实的真相应该是,能力决定职业寿命,而不是年龄。在管理中应该合理应用人才,给不同能力的记者提供不同的平台和待遇,将记者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让记者在任何年龄阶段都保持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