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流派之"黄老道学"(一)


《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在道学中,老子之学,主要讲述的是君王之道,为“君学”;庄子之道,主要讲授的是真人之道,为“人学”,“ 君人南面之术”,即君主治国的学说,又称“屠龙之术”。而孔子及儒学,则重点讲述的是如何做一个好的臣民的道德修养之学,即“臣民北面之术”,又称“攀龙术”。

 

黄老之学祖述黄帝和老子。所谓“史官”,也就是王室内负责记载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人。据史书记载,史官之职由黄帝时就开始设立,因此,道家学说的起源,足以远溯黄帝,这也体现了道家文化是中国上古文化正统的传承观念。

 

道家的主要理论精华体现在哪里呢?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综观了道家理论后,在《论六家要旨》中专论了道家并加以精确地概括,分出道家无为学派的老子和有为学派的黄帝,并总为黄老。所以,黄老后来成为了道家的共称。

 

王充在《论衡》中说:“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派,他们将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同尊为道家创始人。至战国秦汉之际,黄老道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史记·五帝本纪》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汉书·武帝纪》说:“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

 

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宋钘、尹文、慎到、彭蒙、田骈等人,其代表作是一系列的辉煌巨著,如《鹗冠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此外,王充的《论衡》也是黄老道家的名著,《史记·乐毅列传赞》中曾具体里列出了稷下黄老之学的传承系谱。

 

齐宣王时(前 320~前302在位),黄老学就已盛行于世。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上,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不治而议论,这可能就是最早的职业策划人了吧。其中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田骈,齐国人,善于谈论,有“天口骈”的称号。他的学说主要是一个“齐”字(《吕氏春秋·不二篇》),认为从“大道”来看,万物是齐一的。因此应付事物最好的办法是任其自然变化,强调“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吕氏春秋·执一篇》)。他反对“好得恶予”,认为“好得恶予,国虽大不为王,祸灾日至”(《吕氏春秋·士容篇》)。

 

宋钘是宋国人,尹文是齐国人,他二人都与孟子同时,在其学说中,主要继承了老子知足反战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救世精神。宋钘和尹文都提倡宽容、容忍侮辱、反对战争,同时,还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庄子·天下篇》),即接触事物首先要破除(“别”)成见(“宥”)。这在认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就是荀子所说“解蔽”,从而由片面看清全面,由局部看到整体。

 

黄老学派在政治上,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同时又吸取了儒家的礼义仁爱的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从而融合了道家与儒、墨、名、法诸家的学说。他们强调的无为大多是指去掉机诈巧伪,因循自然,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

 

最能代表黄老道学的是黄老帛书,它们在1973年被发现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包括《老子》帛书乙本之前的《经法》、《十六纪》、《称》及《道源》四篇,内有黄帝之学,外与《老子》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