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绅士的眼光去看一场灵魂的救赎


 

   我一向不相信史诗般的叙事手法,如果不是布拉特.皮特,我几乎不会去看《特洛伊》,理由很简单:在一个快节奏、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如果是电影,我诚然希望是好莱坞的大片。因为我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享受。如果是小说,我诚然希望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或者一个大于磅礴的傍晚,独自抱一本书坐在窗台前,重温一个遥远时代的梦想。事实上,当我看完《赎罪》之后知道错了,猛然间,我发现我也能在纷繁复杂当中静静的看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也能在光怪陆离的现实当中,抱一本书沉浸梦想。

  《救赎》对一个普通观众来说是具有震撼力的,关于这一点我相当坚决。以至于我回头看网上的影评的时候,某一个网友说到:“这样的爱情并不能让我感动。”试问:什么样的爱情和心灵的忏悔能让你感动呢?《泰坦尼克》够感动吧,事实上,《救赎》也用了和《泰坦尼克》差不多的倒叙方式——同样的老妇人叙述往事,甚至《救赎》比《泰坦尼克》更让人揪心一些,当年迈的Briony告诉主持人书中的结局是虚构的,而真正的Robbie和Cecilia已经去世,悲剧的结局和美丽的愿望终于也结合到了一起。在《救赎》身上我依然能看见《英国病人》和《冷山》的影子,这会让人思索在“南北战争”和“敦刻尔克”当中还有多少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前些时间,看完了王朔的《致女儿书》,一个人,一个大男人能赤裸裸的反思、忏悔,不管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这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做到的。作为观众,我们是否应该用一种崇敬和欣赏的态度去面对这样的书籍或电影,一个人能说出心里的秘密是多么的不容易。余秋雨在周游欧洲列国的时候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一个欧洲人穷困时借了一小笔钱,按期未还,10年过去了,这个人也不忘千辛万苦找到债主,把这一小笔钱还上。对这件事儿的解读有两种:第一种,这个欧洲人是有诚信的,在十年间他也在不断忏悔。第二种,这个欧洲人已经破坏了游戏规则,就算是忘羊补牢、诚心悔过,也无济于事了。我比较赞同前者,因为这才是我们要面对的社会现实:太多的人破坏过规则,却没有几个人能诚心的忏悔。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用绅士的眼光去面对过这些忏悔,去包容或者宽恕它,给忏悔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说起忏悔的话题,我相信有可以是一段长篇大论。不说了,真想有空看看英国作家因·麦克埃文的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