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股市似乎被(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即首次公开上市)吓成了ipo恐慌症,同样具有ipo性质的增发再融资,也令市场感到草木皆兵。中国平安再融资1600亿、浦发银行再融资400亿等等预想一出笼,股市应声下跌,惨叫声一篇。当然,各种反对与咒骂也应声而起。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似乎可以解释这种现象:ipo或者再融资导致股票增多而资金供给相对紧缺,股票的价格自然下降,就表现在股指下行。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市场又不是抢劫场,而是一个自由交易场所,没有人会被强迫着把钱送给ipo者,它究竟怎么就可以让市场如此惊慌失措?为何会有人抛弃手中原有股票而去追捧ipo和附和再融资?似乎只要有增发就可以卖到好价钱,为何?
中国平安上市了,很多人追捧,在短暂下跌之后一路上扬股价翻番,现在则是跌倒最高点的一半水平。很多人把这归罪于它的1600亿再融资,其实,有没有再融资计划出笼,它都一定会上下波动的。天下还没有直升不降的股票,没有永久的牛市或熊市。股市的平稳运行未必真的是大家期盼众望所归,充其量是小散户的期盼,想稳稳当当从股市中获取高过储蓄的投资收益,却往往把收益与风险相当的铁律丢在脑后。股市的波动正是某些人所期盼的,是浑水摸鱼从中渔利的大好时机。
管理层一个接着一个推出ipo,说明它是心中有数的,说明ipo公司和管理层都不担心它卖不出去。实际上它不缺买主,事实上是很少有ipo不成功的。相反,如果没有人认同,你就是想再融资1个亿恐怕也难如愿,你想要也得有人愿意给才行嘛。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指出,价格是交换比例,这个比例的酝酿形态是一个“区间”,区间的两个边界分别隶属与交换双方,而不是由其中一方把持着的。价格是协商出来的,想上市的公司可以吆喝它的卖价,但是买不买或者卖不卖还要听股民怎么吆喝。如果交换一方不满意,他就完全可以拒绝成交。
显然,ipo可以成功,正是因为其价值得到认可的结果。至少是其价值比投资者原来持有的股票的预期收益更高。《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反对“资金紧缺”这种说法,资金永远都不会缺,缺资金的本质是你的东西的价值缺乏认同,应该抱怨的是商品缺乏价值而非资金短缺。资金只会流向有价值的地方,对于价值洼地,资金永远都是充裕的。
市场的事情还是让市场自己解决较好,没必要去批评和咒骂管理层,随它怎么ipo密集推出,你的钱还是你自己说了算数,不买它就是最好的意见表达,没人买它自然也就融不到资,见光一个死一个,管理层自然也就不再密集ipo了。现在的状况显然是ipo的高成功率让管理层状起胆子了,说明管理层不是盲目的,而是摸着市场里的石头在过河。Ipo的成功就是管理层措施得当的最好实证。
相反,如果为了老股的价位问题而少有ipo,倒是有点像穷人家的老娘处罚挑食的孩子一样——只做粗茶淡饭,不爱吃就说你饿得轻,没有选择,自然也就只好吃了。而现在是有孩子爱吃的白米细面就放在那里。
其实,管理层只是一个市场组织者和牵线的人,企业自己敢于ipo,也说明他对自己企业的价值有信心,不担心得不到认同。如果一定要说ipo是对市场造成冲击的原因,相反,也正说明ipo对了,说明给了大多数股民一个更加投资价值的“替代品”。
市场是自由的。股民(包括机构)当中,有人愿意抛掉旧股持有新股,这是人家的自由,说明人家看好新股而不看好旧股。如果你自己看好旧股,可以趁打新股的人抛售的时候压价吃进,何以得便宜时不要便宜,反而要骂骂咧咧?价值是主观的,因人而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连当fans也有个是谁的fans之分嘛,你不要不爱还能强迫不让别人要?没这个道理。
反对ipo就像是在说:请不要把你的东西再拿到市场上来了,因为我的钱不够花了。不过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自己手里有可以卖到一个让你满意的价格的货,你会惜售吗?
IPO冲击股市,更多的像是空方做空股市的一个造势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