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经世主任医师常用药对拾撷※


  徐经世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顾问、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医逾50年,学验俱丰,尤以擅长治疗疑难杂病而称著。吾有幸跟师学习,侍诊左右,获益良多。今不惴浅陋,将先生临证常用药对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黄连配红豆蔻止呕逆、吐酸

  徐老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若患者出现呕逆或吐酸水之证,喜用黄连配红豆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可见,呕逆吐酸证皆为火热上冲所致。黄连性味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红豆蔻辛温,归脾、胃经,《别录》载其“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徐老假借左金之意,取红豆蔻散寒燥湿,醒脾和胃,佐黄连以辛通苦降,抑制肝木,如是寒温相配,则呕逆吐酸可止。临证中凡遇到患者因胃热出现呕逆吐酸之证,必用红豆蔻10g,黄连3g,

  疗效非常好。当然,须配合其它药物辨证辨证施治。

  2、葛根配代赭石治胆汁返流性胃炎

  葛根原本为发散风热药,性味甘辛、凉,归脾、胃经,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徐老认为葛根尚具有醒脾和胃除烦止呕,蠲痹止痛,调节内环境,平衡升降之效。代赭石味苦,入肝胃心经,其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之功。两味皆是一药多效之良品。徐老常把二者相伍用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取其一升一降,俾使脾胃健而御肝乘,肝不乘而诸病愈。此正乃“升清可以降浊,欲降必先升之”也。另外,徐老在用葛根时必用煨葛根,《本经逢源》云:“葛根轻浮,生用壮阳生津,熟用(煨)鼓舞胃气”,且用量大为30g-50g,超过教科书常用量的2-3倍,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只要配伍得当,则平药亦可见奇功。

  3、远志配竹茹治失眠

  远志性偏温,味属苦辛,入经有说心肾,有言心脾,而《本草纲目》所言“其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徐老认为从功效而论,归于肾经是有实践依据的。因为肾为先天之本,安治五脏当先图之于肾,所以可说其应用之广,功效之多,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安神益智、芳香开郁、通行气血、理肺化痰、举陷摄精、交接水火六句话,二十四个字。而引起失眠的原因众多,治疗首当交通水火,制约相火,使水火相济,开郁畅怀,远志用治失眠可说颇为切题。同时远志还有安脏腑之功,脏腑和谐则失眠大多可愈。然不足之处是往往可引起轻度恶心,故徐老配用姜竹茹以和胃气,古语“胃不和则卧不安”,今五脏六腑既和则安卧可期矣。

  4、石斛配竹茹治失眠

  在徐老门诊中,有许多慢性胃炎的病人,临床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欲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一派胃阴不足之象。石斛性味甘平,入肺、胃、肾三经,功效如《本草》所云:“其性轻清和缓,有从容分解之妙”,话虽简短,但足以说明其之作用内涵。竹茹其性微寒而味甘,既入胆胃二腑,又入心肺两脏,为上中二焦之要药。其性寒而微滑,徐老认为其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二药相伍,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治胃阴亏虚颇为切体,可收和缓取胜之效。

  5、沉香配枳壳治不完全幽门梗阻

  沉香性味温、辛苦,入肾、脾、胃,并入于肺,其气香、色黄、质坚、沉水不浮,故名沉香。《本经逢原》云:“沉水香专于化气,诸气郁结不伸者宜之。”枳壳性苦辛,味微寒,归脾、胃、大肠经,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按“六腑以通为用”之原则,徐老在治疗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不完全幽门梗阻时,取枳壳15g,沉香6g,合力使气得降,而梗阻可解。另外,徐老在治疗此症时往往结合外治法,内外结合,双管齐下,起效甚殊。然沉香性温易燥,每证取用不宜过量,以6-10g为度。

  6、凤尾草配车前草治疗急慢性尿路感染

  凤尾草性味苦寒,入肝肾二经,《本草正义》有云其“苦寒沉降之质,故主邪热而能止血,并治赤痢下血,甚有捷效……”。用治急慢性尿路感染,既起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又可协调诸药,成为方中之使。徐老临证,必伍以车前草,《本经》载车前草“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二药合用,又起到清热利窍、收效快捷之功,每每用之,得心应手。徐老以此二药为主伍以别药制成院内制剂使用,治疗急慢性尿路感染,无问新久辄用之,皆取效良可。

  7、琥珀配芦荟治疗气秘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二经,具有镇静安神、散瘀止血之功,《别录》载其“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芦荟苦寒,归大肠经,《本草汇言》谓其“味极苦,气极寒,诸苦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徐老临床上遇到患者兼有忧郁性便秘(气秘)时,常用琥珀9g,芦荟3g以开郁,屡用屡验,但宜注意芦荟量宜小,并嘱咐患者泻下为度,以防伤其正气。

  以上仅举几例,但实际操作中,徐老遣方灵活,不拘一格,以效为期,药对是几十年积累之经验,也许有些从理论上解释似有牵强,但只要辨证准确,效果明显,同行不妨试之以验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