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泉论品德修养与人生


 论品德修养与人生

   作者:乾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家都以为造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所需要的是智慧,他们都错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品德!

    需要品德的又何尝只有科学家呢?

    和谐社会呼唤有品德的政治家、企业家、知识分子、社会工作者、工人和农民。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准则的有品德的公民社会。

    每一个有信仰、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每一个希望实现人生价值追求成功的人,都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人,都应该是一个有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

    有品德的人,一定是一个会创造快乐的人不遗余力追求幸福的人,一定会是一个不但会让自己快乐,而且会把温暖、阳光和幸福送给大家,会让更多人快乐的人!

    品德有缺陷的人,不可能有正确的荣辱观,没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其人生是昏暗的,悲哀的,是一个注定一生要失败的人。

    没有品德的领导人成为不了政治家。

    没有品德的商人成为不了企业家。

    没有品德的知识分子成为不了受人尊敬的学者、科学家或教育家。

    ... ...

    没有品德的人是一个脱离不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容易背离社会准则注定不快乐,而且容易为自己、自己的家庭、朋友、社区和社会,制造更多不快乐、麻烦,甚至于悲剧的人。

    高尚的品德才能造就高尚的人,有怎样的品德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歌颂高尚品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一、什么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和品格修养(Moral character),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以及行为和作风所显示出来的思想、品性、品格、认识和价值认知等实质。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

    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二、品德修养全息理论模型

 

 

自然哲学与社会心理学

Natural & Social Psychology

品德修养(水)

Moral character

 

自然哲学

群体

心理评价

Xp

Yp

Zp

A

政治

信仰追求

动机

期望

需求

B

团队

心态情绪

情感

需要

认知

C

权力

理性思维

意志

兴趣

注意

D

领导

行为习惯

能力

爱好

技能

E

沟通

心理结构

气质

情操

人格

F

冲突

自我意识

性格

欲望

人际

G

谈判

心理素质

品德

理智

知识

H

利益

价值伦理

道德

禀赋

资源

 

 

 

 

 

 

 

 

 

 

 

 

 

 

 

三、关于品德的修炼方法 

 

    1、“恭”、“宽”、“信”、“敏”、“惠”

    A、“恭”的品德

    从“仁”谈修养:“独善其身、尊善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子曰“仁者爱人”。

    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

    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子路问哪五种,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侮”:所谓“恭”乃庄重恭敬,即你尊重他人,他人就会尊重你,你就不容易受到羞辱。“恭则不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情结。“恭则不侮”是避免伤害的艺术。在与人相处时,应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彼此之间的互不伤害。没有谁会拒绝或敌视一张诚挚、谦恭的笑脸。当然光有微笑还不够,如果微笑后面缺少了真诚,那就成了笑里藏刀、笑面虎了。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

    “宽则得众”: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

    “信则任焉”:所谓“信”乃诚实无欺。如果一个人踏实守信,别人就会喜欢与之交往,就容易得到他的信赖。“信”是美德,更是人格,而且是不朽的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

    “敏则有功”:所谓“敏”乃智能,明达事理。如果一个人办事善用智能,知进知退,明轻重缓急之理,那么他就容易成功。

    “惠则足以使人”:所谓“惠则足以使人”是说如果你知道给他人以好处,就有人心甘情愿的为你效劳。

   B、“宽”的品德

   忍让:“小不忍则乱大谋”。

   那第如何做到“宽”?就要具备对他人的忍让、包容、理解的品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忍”乃“心上架着一把刀”,肯定不是什么快乐、轻松的事。 
   因为生活总是有得有失,一味抓住小利就会失去大利;而为了得到大利,作为“得到的成本应该肯失去小利的。这个道理用于为人处世:如果你要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如果你要朋友就让你的朋友显得比你优越。当你处处压倒别人的时候,也就是你的人际关系要出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你的表现错了,而是你的生活理念错了。你存在的方式让他人感到是一种威胁,不舒服。因此,适当地把自己软弱的一面暴露给别人,是避免伤害的最好办法。

   包容:人要有“江纳百川“的胸怀就是包容。

   “江纳百川,有容乃大;壁刃千尺,无欲则刚。”“无欲则刚”是一种“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精神境界。“刚”乃方正之意,并不一定脾气大。上等人有本领没脾气,中等人有本领有脾气,下等人没有本领脾气大。这里的“刚”是指本领无脾气的上等人而言的。

   “江纳百川,有容乃大”含意有二:

   其一,宽厚博大。容百川于腹中,即中国人常说“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其二,兼容并蓄。江纳百川,泥沙俱下,其中免不了藏污纳垢,而贵在兼容。一个人可以坚守自己的道德操行,但对他人要宽容、包容,更不可能要求别人与你遵守相同的人生价值观。

   包容是一种美德,显示了一个人的度量、力量和自信。能容“伟大”,亦能容“卑微”;能容“高尚”,亦能容“平淡”。

   水至清无鱼,人至纯无友。

   理解: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利益冲突。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私利,但绝不能简单用自私来形容),因而处理问题的立场、方式方法和主导思想也就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往往又无明显的是非之别)。

   鲍管之交。

   相互理解的原则还包括利用人性来管理心灵。人皆趋利避害,希望别人赞扬,害怕别人指责。人性的表现是:做错事的人只会怪别人,而不会怪自己,我们自己也如此。因此,当你要批评人时要明白,批评就象家鸽,它总会回来的。当你准备批评、指责别人时,可能会由于为自己辩护的心态作用,被批评的人会返过来指责你的。理解他人就要学会让人他人保住面子,哪怕是孩子。因为生活中每个人都顾及自己的面子。你让他人保住面子,他人就会让你保住尊严。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最难得的美德。人只有先控制了自己才能控制别人。

   在两人争吵时,回避沉默是最优雅的武器。回避不是怯懦,而是智能,沉默不是无能,而是有心计。面对你的回避和沉默,对方会乱了方寸。因为你反击对方的武器是他感到陌生或意料之外的。 
   自我控制能力是培养、修炼而来的,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但是“自我控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

   “反求诸已”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立身原则。所谓“反求诸已”,就是“内省”,即反思自我。与人相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的错误责备起来不要像对自己一样严厉,要给予宽谅,那么怨恨就少了。只问自己应对人如何,不要求别人对你如何。

   人学会控制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要有自知之明的精神。通常“知人易,知已难”。人天生具有的自卫心理、竞争心态和荣誉感,因而不敢也不大愿意面对自己的弱点。自知之明是需要坦荡的襟怀和无私的勇气的。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道家也提倡“知”,并给“自知”的品格以很高的地位:“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C、“信”的品德

   “信”是人格的自我升华。“信”有“自信”和“信人”两重含义。“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有不屈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勇气和信念。“信人”又分为相信他人和被人信赖两方面。只有相信他人,才会为之忠心耿耿,肝脑涂地。所以“信”与“忠”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被人所信也会带来“涌泉相报”,但获取他人信任的正规渠道是“诚”而非其它。

   “诚”与“信”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信”和“被信”是互动的,也是可以相互激励的。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真正被人所信赖时,由于被感动,“不忠”会变成“忠”,“诚信”自“信”起。反之,如果经常怀疑一个对自己忠实、诚信的人,不信任会磨损“忠诚”。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过,这句老话已被现代人修改为:“用人必疑,疑人要用”。“用人不疑”,就容易上当受骗:“疑人不用”,就会无人可用。看起来,一切都要因人而异。

    D、“敏”的品德

    孔子曾自谦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是说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纵然一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每个人都有烦恼、忧愁,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达到“乐天知命”的无忧境界,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E、“惠”的品德

   “智者不惑”是说真正具有高度智能的人,没有什么迷惑怀疑的,一切坦然于心中。

   “勇者不惧”是说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孔子认为,聪明的人不一定是仁者(有修养的人),仁者(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智谋大全》的作者冯梦龙说:人要有智能,犹如土地要有水。土地没有水就会干涸,人没有智能就是行尸走肉。

    在中国文化中,智能和聪明是有区别的。智能乃上智,聪明乃下智。智能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不该显露自己的聪明;而聪明的人只知一味地显示自己的聪明;聪明的人无时无刻忘不了向别人昭示自己聪明的大脑,但却丢了脑袋,而智能的人则知道首先保护自己。中国历史上智能莫过于箕子,聪明莫不过杨修,但一者尽天年,一者被杀了头。

 

    2、“刚”、“毅”、“木”、“纳”

    刚,乃无私;毅,乃果敢,有绝断;木,乃质朴;纳,乃语言迟钝。

    孔子把“木”的品格看作仁者品格,是由于木质朴、畅达、通顺,软硬适度,很符合“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分寸。子贡曾问孔子,在学问和为人处事上,子路过于炉火纯青,而子师又有点欠火候,两者相比是不是子路更好一点呢?

    子贡问孔子:——“过犹不及”。

    “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庸”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它要求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止于至善。与人相处:“交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不可则止,莫自辱焉”。

    交友之道

   “宠辱不惊”的品格修养。

    老庄尚木、尚水。

    庄子以木喻人生。

    道家上善若水:即水是世界万物中最好的。水是最“柔”的,东堵西流,西堵东流;水又是最“坚”的,水可以从沙漠中涌出,洪水来了冲跨万物;水不与高山树木论长短、争高低,水往低处流,但水却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水的品格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的哲学理念。

 

    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企业家修养,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它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而不相悖”的生存竞争观。

    西方竞争理念比较:

    “不相害”,“不相悖”与肉弱强食、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后退一步自然宽,赢之有形与无形。

    东方气功与西方拳师。

    下跳棋的哲学。

 

    4、善良、宽容、乐观、淡泊

  善良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学中有轻松之感。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宽容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宽容。宽容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出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一个不懂宽容,只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外于紧张状态,从现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的性格和心境,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帮助人们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 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有了淡泊的心态,人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及他人牢骚满腹,也不会与他人攀比,避免产生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状态,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热点链接:

易经与企业管理创新变革

全息创新管理是塑造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捷径

如何重塑软实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乾泉:什么是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