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是一条缠身的毒蛇


猜疑是一条缠身的毒蛇

           喻建国

  

  多年以前我写过一首名为《猜疑》的诗,一共九十六行,其中前三十二行大致描述了猜疑的现象。现择录于下:

  他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她那一个笑脸里包含着什么?通通不怀好意,件件都藏暗器。他们的计划是要坑害我,让我不知不觉跌入万丈深渊,外表包装华丽,内里饱含荆刺。组织上精心安排,名义上提拔培养,葫芦里放的毒药,捧得高要你跌得断气。公司派我一个美差,到外面领略凤光增长才干,我早就摸清其中的实质,那是一桩没人肯干的苦差使。家中看看和和睦睦,老少待我客客气气,尖酸刻薄全在骨子里,家事如冰透着彻骨寒气。夫妻同床若许年,异梦篇篇苦不堪言,人们异口同声模范家庭,心头滴血何人知。儿女只顾自身进取,日夜奔忙对我从不顾及,虽然同在一座城市,他们早已把我遗忘和抛弃。小区中住有多年邻里,常年相处知根知底,叽里咕噜在我背后嘀咕,不知编出多少诽谤的故事。

  猜疑是个体心理不成熟的反映,当个体对身边的他体的所有作为均持怀疑的态度,无端怀疑他体对本体怀有妒忌,莫名怀疑他体对本体操持排他,想入非非地怀疑他体对本体制作并散布非议,杜撰地认定他体对本体实行顶撞和欺凌,真是杯弓蛇影,惶惶不可终日。猜疑会把人间所有的真诚和善良统统抹上灰色,猜疑会使个体生活在无限的恐慌和惶惑中。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画一个圆圈一样。由于重复地操作,这个园会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斧头,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仔细地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发现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事实,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相关。

  有些人的猜疑起源于受骗,因为从前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上了大当,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而且对一切他人与自己的交往均持猜疑的态度,疑神疑鬼疑巨骗。

  有些人的猜疑起源于缺乏自信,因为对自己的各种条件缺乏自信,从而对别人猜疑,以为别人是在坑害自己,是在为自己下套。小人的眼睛里,周围的人无一不是小人,每个人操持的都是诡诈、阴险和毒辣,而在大人的眼睛里,却到处都是真情、善良和美德。对自我丧失信心,就是自我跌入小人的樊笼,唯有树立对自我的信心,才能让真善美新环立自身的周围。

  铲除猜疑的心理状态,需要人们作出下列的努力:

  培育升华的心态,经常操持升华,可以最有效地铲除猜疑。把自己周围的时空不断持续地加以美化、崇高化和神圣化,让真、善、美、新把周围的空间点缀得充满真情、洋溢善良、莹润美丽和全新无腐。此时虚情假意不复存在,阴谋罪恶销声匿迹,丑陋卑劣遁迹天边,腐朽陈旧拆除殆尽。还哪里会存在猜疑。升华如同一根金箍棒,把形成猜疑的所有恶源击打得粉碎,荡涤得干干净净。

  培育善动的心态,经常操持在生理上满足人体的各种系统运转自如、精神上人体的感受舒畅愉悦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效应必然使猜疑心态滋生的温床被彻底铲除。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猜疑的滋生源于个体生理上的缺陷,源于个体生理上的不适,善动能够十分有效地弥补个体生理上的缺陷,善动也能够十分有效地带给个体生理上的舒畅,猜疑的滋生源无形中就被消灭;从精神学的角度来研究,猜疑根植于个体精神上的郁闷和消沉,善动能够非常自然地使个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振奋,也就让猜疑赖以植根的土壤被彻底铲除。